清朝的时候有位很有名的医生,一天他遇到一位上京赶考的学子。那个学子说:“您是名医,我得了一种病时常渴,一渴就要喝水。”
这位名医就说:“你这是得了消渴病,我劝你别赶考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一百天内你就会死去。”
这个人就想:哎,反正一百天就死嘛,还不如去拼搏一番。假如考上了,也为祖上增加点儿荣耀。于是,他继续赶路。
还没到京城正好路过一个寺庙,庙里的住持和尚也懂医,他便想去请问这位住持。还没等他说话,老和尚就说:“你现在是得了消渴病。”他说:“我怎么办?”老和尚说:“该赶考赶考啊,这点小问题!你渴了就吃梨,渴了就吃梨,就会好。”
他信老和尚的话就这样去做,不仅举人考上了而且病也好了。当他荣归故里的时候,又碰上那位有名的大夫,大夫见到他感觉很出乎意料,他说:“我碰到一位老和尚……”
这位名医一听,说:“我的医术差,我得去亲近这位老和尚!”于是他就按照这位中了举的人指点的方向,来到了那所寺庙。他想:我不能说我的名字,我就是一个来学徒的。所以到了那儿以后就埋名隐姓。因为人也年轻,该起早起早,该贪黑贪黑,跟了老和尚好多年。
有一天,老和尚说:“你现在学得可以了。这么多年你肯低下来,肯坚持住,我把我的医术也都传给你了。你回去吧,你要超过现在行医一方的叶天士名医了。”
这个年轻人往那儿一跪,说:“我就是那个人啊!”
给大家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实际每到一个地方,不是说你一天两天就会怎么样,它是一个长期的学修过程。甚至我们可以分阶段,三个月你看到的和你三年看到学到的不同;三年和十年,不一样;甚至十年和二十年,它都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对得起自己,就不要浪费我们的生命。来到一个地方,就要看到自己曾经没有见过的,或者自己在行持上面欠缺的,那你才会日日法喜,才会学到应学的东西。
参学的经验,刚才所说的也是老法师教给的。既然你来参学,就要放下自己整个儿的身心,好好地锻炼自己。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