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广州人,一家人!

法律法规网 作者:小柯
来源 来源: wbtt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6-21 09:51:17  评论(/)

​​香港人的母语是什么?

在2018年,香港社会曾对这个问题有过一番争论。但若说现在香港最多人用、用得最多的是“广东话”或称“粤语”,这恐怕就没有太多争议了。

但用“广东话”或者“粤语”的概念来定义港人的日常用语,还是不够严谨的。

因为广东地区主要的地方语言除了广府话(粤语)之外,还有客家话和潮州话等等,而粤语之中又包含了不同地区的次方言,如莞宝话、四邑话等等。

▲粤语各方言片分布图,图源 维基百科▲粤语各方言片分布图,图源 维基百科

所以,大多港人说的日常用语应为“粤语广州话”这样的描述较为准确。正如香港英文法律文本中使用的 “Cantonese”一词,其词根“Canton”所代表的就是广东省的省城广州。

其实,在香港开埠直至二次大战之后,民间仍然流通多种不同的语言。直至1949年之后,因为大量内地移民涌入,短短几年令香港的人口就从50万飙升至220万,并且均以使用粤语广州话的人为多,才逐渐改变了这个状况。

当时的香港政府,为了便于不同族群沟通,以及与省城广州通商联系,就在教育机构、电台广播以及政府单位之中逐渐推行使用粤语广州话

▲图源 教育王国▲图源 教育王国

而在60年代之后,香港政府更以粤语广州话作为香港唯一的中文语言在电台、电视以及课堂上使用,并且要求以广州话西关音作为标准,由此粤语广州话成为香港华人惯用语以及通用语。

直至上世纪末,不少香港电视台和电台在招聘主持人时,还明确保留了“广州话西关音”这一个要求。

▲广州西关 图源网络▲广州西关 图源网络

从这段历史可见,香港的粤语文化根源其实是来源于广州,只因时代改变,粤语文化在香港的发展逐渐超越了广州。

而在内地改革开放后,香港更是透过流行歌曲、电视剧、电影、栋笃笑等文化艺术形式,将粤语文化反哺于广州,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省港澳地区的经济带动而强势输出,成就了粤语文化真真正正的黄金时代,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华人社会均影响深远。

▲经典港剧 图源:徐州新闻网▲经典港剧 图源:徐州新闻网

不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和信息的一体化,以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流动,普通话和英语使用频率日渐增多,如今在广州生活、学习乃至工作,使用粤语的机会反倒大大减少。

更令人担心的是,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机制下,对于普及本土语言文化所能分配到的资源颇为匮乏,导致不少土生土长的广州新生代已经不会讲粤语,甚至不愿讲粤语了。而作为一衣带水的香港,情况亦是不容乐观,近年相关的讨论不绝于耳。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来源网络

从全球来看,自1970年起已有近400种语言失传,就目前世界上现存7000种语言中,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一万名使用者,而四分之一的语言只有不到千名用户,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些语言(至少3000种)都会消失

从历史来看,满语在清朝立国之初被定为国语,但在不过两百多年时间之后,连其末代皇帝溥仪都在其自传中称自己不会满语了,而到现代还能说满语的也只剩下五十人了,可见语言的消失速度远比我们相信之中要快得多。

有见及此,曾有内地教育界学者忧动了心地说:“我们可能是会讲地方语言的最后一代人了。”这种看法对于还处于强势的粤语而言,或许还太过悲观,但我辈若继续无动于衷,恐怕粤语最终消失于历史之中亦只是时间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来源网络

学好英语和普通话,可以让你看得更广走得更远,但讲好粤语却可以让你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哪里出发……

对于省港澳人民而言,粤语不仅仅只是沟通的工具,也是象征着族群的认同,更是担当着文化承载的角色。即便是对于全体中国人而言,粤语文化所创造出的辉煌,岂是中华文化可以轻易放弃的多元组成部分?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來源網絡

生于斯长于,我们实在不愿停留于缅怀昔日的荣光之中,更愿身体力行,为延续粤语文化而觅出新机。

因此,我们将我们在内地出版的《粤韵唐诗》、《粤韵宋词》两书带到了香港,希望从普及国学经典的少年儿童读物入手,将粤语文化的传承重归于港澳新生代的日常学习之中。

《粤韵宋词》《粤韵唐诗》(繁体彩图粤语注音版)《粤韵宋词》《粤韵唐诗》(繁体彩图粤语注音版)

梁天山、劳震宇 编着

陈辉权、谭永良、吴依桐 绘画

陈辉权 朗诵/配乐


与我一起担任主创的梁天山、陈辉权老师,在粤语流行音乐领域创作良多,在内地被誉为是“黄沾与顾嘉辉”这样的黄金组合。而在音乐之外,他们在语言、文学、书法、国画、朗诵等方面的造诣也实在令人折服。

《粤韵唐诗》、《粤韵宋词》两书的诗词皆选自中小学课本,梁天山老师从粤语音韵、词汇、语法以及岭南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赏析。

而当中的插画更是陈辉权、谭永良、吴依桐几位老师合力创作的结晶,耗费了无数心血。

这次,有机会将《粤韵唐诗》、《粤韵宋词》的繁体版分享给港澳及海外的读者,必须感谢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对于粤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大力推动。

繁体版的《粤韵唐诗》、《粤韵宋词》除了保留了内地版扫码听粤语正音朗诵的特色之外,还对设计和排版进行了大量优化,部分气势磅礴的插画还做了跨页处理,有更佳的欣赏和阅读体验,全书使用繁体中文,还逐字逐句标注了粤语拼音

两书不仅是可读可看,更是可听——读者使用手机程序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可听到陈辉权老师配乐并以粤语广州音朗诵的诗词,让我们的新生代在提高国学素养和陶冶性情之余,更可感受到粤语文化的深厚沉淀和粤语音韵的铿锵之妙。

此两书承蒙新世纪出版社及传媒、教育等各界支持下,即便在网络媒介大行其道而印刷出版日渐式微的今天,在内地仍获得叫座又叫好的成绩,其中《粤韵唐诗》在一年内即畅销五万册,并在2018年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厅与广州市教育局的推荐成为中小学生暑期读物

最后再次感谢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对于粤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希望透过这两本书,提醒省港澳的所有读者:无惧世事变改,我们永远都是同气连枝、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繁体版每册定价港币78元

喜爱粤语文化和唐诗宋词的朋友

如果想收藏作者签名版

可以联系羊城网阿水(微信号:gznfwater)

加微信后,请注明收藏《粤韵唐诗》《粤韵宋词》繁体版,并提供收件人信息

​​​​​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