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器用细节与原型梳理

法律法规网 作者:小柯
来源 来源: wbtt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7-03 07:49:21  评论(/)

​​昨日刚刷完《长安十二时辰》更新的十二集,也来聊聊影视中所呈现的器物,没有看过剧的朋友也可放心读,无重点剧透。

十二时盘十二时盘


首先介绍一下本剧的主角“李————不对,其实是催命大魔王“十二时盘”。


任何故事都无法摆脱时间、地点、人物三大要素,而“时间”正是此剧的火箭推进装置。过场的水墨十二时辰盘,每过一刻,叩人心弦。其器正有所本,见宋《清异录》记:


“唐内库有一盘,色正黄,圜三尺,四周有物象。元和中,偶用之,觉逐时物象变更,且如辰时花草间皆戏龙,转巳则为蛇,转午则成马矣。因号‘十二时盘’。流传及朱梁犹在。”


大意是唐代大内库房中有一台神奇的十二时盘,正黄色,四周刻画动物形象可以随时间变化而幻化成生肖,辰时成龙,巳时变蛇,午时转马,十分神奇。这台钟表一直到五代时还在流传。可惜宋人已经见不到,只能记录下这则传说。


男主李泌男主李泌

男主李泌男主李泌


然后是男主登场,戴青玉芙蓉冠。不过在今天,我们还没有发现唐代芙蓉或莲花玉冠传世及明确的墓葬出土信息,图像材料可参考四川绵阳西山观1914年谢兰阁所摄唐代石刻中的道士形象。


四川绵阳西山观1914年谢兰阁所摄唐代石刻中的道士形象四川绵阳西山观1914年谢兰阁所摄唐代石刻中的道士形象


剧中所用玉冠造型接近莲瓣,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藏宋代玉冠相似,或是原型之一。


国家博物馆宋代玉冠国家博物馆宋代玉冠

首都博物馆藏宋代玉冠首都博物馆藏宋代玉冠


台北故宫《宋人無款人物》图中推测为王羲之的高士儒者即戴此种冠,无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無款人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無款人物


乾隆皇帝也是这类汉装扮相的忠实拥趸。


清代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清代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


紧接着靖安司内列陈的各类档案卷宗,一窥唐代书册装帧形式,有竹简亦有卷轴及经折装。不过在唐代,简牍已不是主流的文书载体,继承简帛书籍横展舒卷的卷轴装或卷子装纸书才是唐代最常的文书载体。


不是主流简牍,挂有书籍信息的牙签不是主流简牍,挂有书籍信息的牙签


需要指出的是,剧中大量出现折叠成册页的经折装形式则要到九世纪晚唐才逐步出现,直到五代以后才开始在宗教印经中大量使用,在敦煌藏经洞也仅发现一例唐代《入楞伽经疏》计211页相连,彼时天宝年间并不流行,即使已有应用,也应与经史典籍、文书无关。


天宝年间并不流行的折叠装帧形式天宝年间并不流行的折叠装帧形式

而卷轴装书籍,一般置于书架中存放,轴头朝外(如上剧图)。轴干种类很多,颜色也有讲究,《隋书·经籍志》载上品书用“红琉璃轴”,次品则用“漆轴”。卷轴插于架中还要悬挂写有书籍信息的书签,方便查阅检取,颜色也会有所区别,如唐代集贤院御书即以四色书签区分书籍种类。


男主李泌亦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藏书家,唐时已远近闻名,如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赞美:“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又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云:“李泌父承休,聚书二万余卷,戒子孙不许出门,有求读者,别院供馔。邺侯家多书,有自来矣。”邺侯即指李泌,后世也用“邺侯插架”代指藏书丰富。


胡人捧壶胡人捧壶


靖安司内使用的胡人铜钟漏在历史上并无发现。唯其胡人造型在三彩器物中常见,手中所捧瓜棱式长流执壶原型则取自北宋,唐代壶式多为短流,晚唐以后才逐渐加长。


北宋定窑瓜棱执壶北宋定窑瓜棱执壶

​​

唐代越窑青釉执壶唐代越窑青釉执壶

北宋青釉剔花瓜棱执壶北宋青釉剔花瓜棱执壶

邢窑白瓷执壶、碗与橱柜上的茶叶末釉长瓶邢窑白瓷执壶、碗与橱柜上的茶叶末釉长瓶


之后香铺场景中出现的唐代白瓷短流执壶则是标准的唐代样式,但人物后方陈设的茶叶末釉、紫金釉长瓶却不是唐代流行品。


又见张小敬走进一家冥器店铺,三彩器好评,不过下图二的绿釉释迦牟尼在唐代并不存在。


左上角绿釉释迦牟尼在唐代并不存在左上角绿釉释迦牟尼在唐代并不存在

三彩瓷母也是肯定没有的。三彩瓷母也是肯定没有的。


在冥器铺中与狼卫有一段打斗,架子上陈列的狮纽盖铜炉造型则是明代以后的样式。


唐代不存在的狮纽盖三足铜熏炉唐代不存在的狮纽盖三足铜熏炉


随着剧情的推进,你会发现越来越多“铜炉”正在穿越而来,十分出戏。


17世纪之后样式的铜炉17世纪之后样式的铜炉

桌子金色熏炉太亮桌子金色熏炉太亮

李林甫身后陈设的金香炉造型取自12世纪高丽青瓷的三兔莲座透雕镂空熏炉。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12世纪高丽青瓷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12世纪高丽青瓷


主角李泌使用狻猊出香原型则取自南宋时期,余姚地区烧制贡御性质的青釉狻猊出香。更早北宋汝窑亦有,但汝窑狻猊造型巨硕,与此品不类。


狻猊(狮子)出香(香炉)狻猊(狮子)出香(香炉)

南宋御窑青釉狻猊出香南宋御窑青釉狻猊出香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李公麟维摩演教图

​其样式在《营造法式》与李公麟维摩演教图中亦有呈现。而唐代所用熏炉造型则可以借鉴法门寺出土鎏金银器作为参考。

临安市锦城街道唐天复元年(901年)水丘氏墓葬出土唐代青瓷褐彩云纹熏临安市锦城街道唐天复元年(901年)水丘氏墓葬出土唐代青瓷褐彩云纹熏

饮具,李泌与贺监使用的茶碗则是取自唐代越窑,如法门寺出土品。


法门寺出土秘色瓷法门寺出土秘色瓷

不过煮茶细节失实,使用日式茶釜,这点很多朋友已有所论及,这里不再深入细写。完整的唐代饮茶器具除法门寺外,尚可以参考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藏的唐代石制茶具一套。


唐式风炉、座子、茶瓶、茶釜、单柄壶、茶碾、茶碗两件、茶托两件、盘、茶台。唐式风炉、座子、茶瓶、茶釜、单柄壶、茶碾、茶碗两件、茶托两件、盘、茶台。

回到右相林九郎李林甫家,出现的这套高台样式的瓷盏原型为北宋瓷盏,唐代所无。


北宋样式的瓷台盏北宋样式的瓷台盏

北宋湖田窑青釉台盏一副三种样式北宋湖田窑青釉台盏一副三种样式

鹦鹉螺杯鹦鹉螺杯

狼卫手捧的鹦鹉螺杯,情况则比较复杂。南北朝以后虽有发现,但后世命名多有分歧,易与鹦鹉形杯混一而谈。如唐《嶺表錄異》记:


“鹦鹉螺,旋尖处屈而朱,如鹦鹉嘴,故以此名。壳上青绿斑文,大者可受三升,壳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


可知是时岭南常将这类形如鹦鹉贝壳制成的酒杯。但《文选》李善注又引《南析异物志》说法:


“鹦鹉螺状似覆杯,形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


后者说法也常能在出土器物中印证,如1988年河北内丘县西关北遗址出土定为隋代的鹦鹉白瓷杯,鹦鹉作仰身状,头内勾,尾下留孔,通向杯内,杯身系对翅合拢聚成,壁体轻薄,造型别致。与《文选》引文更为契合,似正鹦鹉杯皿。


由此可知,隋唐时已存在两种以鹦鹉命名的杯形。或因鹦鹉螺难得一见,工匠见识有限,杯之不足,遂衍鹦鹉鸟形瓷杯以追其意。


隋代鹦鹉白瓷杯隋代鹦鹉白瓷杯

湖北省博物馆隋末唐初岳州窑鹦鹉杯湖北省博物馆隋末唐初岳州窑鹦鹉杯

而宋《清异录》与《觥记注》中则记录了鹦鹉螺杯的另一个名字——“九曲杯”:


“九曲杯,以螺为杯,亦无甚奇。惟薮穴极弯曲,则可以藏酒。有一螺能贮三盏许者,号“九曲螺杯”。”


“九曲杯,以螺为之,薮穴极湾曲,可以藏酒。”


谁抄谁这里我无瑕考证,不过光凭文字可以看出鹦鹉螺杯拥有藏酒的一大特色。

南京市博物馆藏鹦鹉螺杯南京市博物馆藏鹦鹉螺杯

偃师唐代墓葬出土螺杯偃师唐代墓葬出土螺杯


接下来是铜镜,美人化妆镜用的是素背铜镜,过于朴素,并非唐代贵妇的菜。



高配版的唐代圆镜可以借鉴日本正仓院藏的唐代平螺钿背花鸟兽纹铜镜。

唐代平螺钿背花鸟兽纹铜镜唐代平螺钿背花鸟兽纹铜镜

​​

唐代胡瓶唐代胡瓶

唐代最为时髦的进口酒具——“胡瓶”自然不能缺席。早如北朝已有此类瓶式,文献如《太平御览》引《前凉录》:


“张轨时(255年-314年),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作,奇状,并人高,二枚。”


今考古所见宁夏固原北周天和四年(569)李贤墓出土萨珊银鎏金带把银壶则于此瓶相仿,可为一证。

北京故宫藏北齐青釉凤首胡瓶北京故宫藏北齐青釉凤首胡瓶


左固原北周天和四年(569)李贤墓出土萨珊银鎏金带把银壶,右河北曲阳唐墓出土白瓷胡瓶左固原北周天和四年(569)李贤墓出土萨珊银鎏金带把银壶,右河北曲阳唐墓出土白瓷胡瓶


到了唐代,使用这类进口样式的酒瓶蔚然成风。连唐太宗也不能免俗,《旧唐书》中载,他曾赐给大臣李大亮胡瓶:


“今賜卿胡瓶一枚,雖無千鎰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自己心爱的胡瓶都送给了手下,你说这样的老板伟不伟大?


火漆封文书火漆封文书

​​

漆封木牍,古代传递机密信件常使用的一种保密手段,如西北地区出土汉晋北朝时期的简牍信件。唐代保密的具体方式虽未可知,不过剧中借用这种早期封藏形式。其以两块木片上下相叠,文书藏于其中,外用用凹槽捆绳固定,中央凹槽处封钤印火漆,开启需破坏火漆方能取出文书,起到检验保密的效果。

魏晋时期佉卢文木牍魏晋时期佉卢文木牍

祆教场景祆教场景

剧中的祆教场景。祆教源自西亚今伊朗,中国多称为“祆教”“拜火教”。传为古波斯米底王国人琐罗亚斯德(又名查拉图斯特,?-前583年)创立,又名“琐罗亚斯德教”,波斯曾立为国教,影响深远。中亚粟特地区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就已接受此教教义,广为流传。粟特人极善经商,汉唐时期便往来中国,从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西北长城烽燧下发现写于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左右,带有祆神名的一组粟特文信札可知,早在公元4世纪初叶的西晋末年,中亚的粟特人就将祆教带入中国。


但是,中亚粟特地区流行信仰的“火祆教”与西亚本土原旨的“琐罗亚斯德教”是有区别的,背景所刻画的羽翼法拉瓦哈形象在唐代是否有引入,很成问题。

祭司没带口罩,小将们纷纷带上口罩祭司没带口罩,小将们纷纷带上口罩

另一个则是祆教举行的祭祀仪式,并非所有教徒都必须佩戴口罩,口罩只是少数专门负责祀火之神职人员的佩品。如日本美秀美术馆藏北朝粟特人石屏上祆教仪式与撒马尔罕壁画中祆教祭司专用口罩的场景可作为参考。反观剧中离火最近的祭司没有佩戴口罩,普通教徒纷纷佩戴口罩显然不符合史实。

美秀美术馆藏北朝祆教石屏美秀美术馆藏北朝祆教石屏


撒马尔罕壁画撒马尔罕壁画

撒马尔罕壁画线图撒马尔罕壁画线图




……

……

……




目前只看到十二集,器用方面,总体说作为影视剧还是可圈可点。武备更是最大亮点,推荐阅读(https://weibo.com/2185409580/HB0aFerPJ)


也希望将来国产影视能在还原场景方面能越做越好,等个更新,先写这么多。​​​​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