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和情商是否成反比?
盧安迪|2019 年 4 月 12 日《自由的國度》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早前在香港資優教育學苑一次招待傳媒的午宴上,鄰座的一位記者問我,有些人覺得智商(IQ)很高的人,情商(EQ)往往未必很高,究竟智商和情商是否有負面關係?剛好我對這個問題略有思考,便笑問可否讓我在她的筆記本上畫一幅圖表,解釋我的想法,名副其實是西諺所云“taking matters into my own hands”。
首先,固然有不少著名的高智商人士,例如物理學家狄拉克(Paul Dirac)、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等等,由於在性格和人際交往上異於常人,因而被有些人視為是低情商。另一方面,很多被視為性格上很健全、人際關係很好的人,未必是智商最高的人。假如智商和情商確實有負面關係,那麼人們有此印象便不足為奇。
然而,我們也不難舉出一些智商既高,情商也高的人士,例如數學家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經常在家裡開派對招待朋友。還有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我接觸過的認識他的人,無一例外都說他是他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但他也是一個開朗而健談的朋友。另一方面,智商較低的人之中,低情商的人也不見得就較少。
印象基於部分數據
智商和情商的相關性,固然是可用科學方式嚴謹研究的問題,但我想探討的重點是,即使假設智商和情商之間既沒有正面關係,也沒有負面關係,是否仍可解釋為何人們有「智商越高,情商越低」的印象呢?兩者「沒有關係」的假設和「有關係」的印象是否能相容呢?
相應地,我在記者的筆記本上畫了一副圖表,橫軸是智商,縱軸是情商。假設智商和情商的組合是在一個長方形區域裡均勻分佈【註1】,如【圖】。
現在我的解釋的關鍵來了:即使人們的智商和情商是均勻分佈,他們受注意的頻率卻不是均勻分佈。高智商或高情商(或兩者皆高)的人,往往較大機會做出進入傳媒和公眾視線的事蹟,因而令人印象較深刻。假設圖中陰影部分的三角形代表較受注目的人【註2】。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把視野局限在陰影部分之中,智商和情商便會呈現負面關係,即如果對這部分的數據畫一條最佳配適直線(best fit line),這條線會是斜向下的。這就解釋了為何人們印象中的趨勢可以跟實際的整體分佈不同。
注目程度並不均勻
在我的經驗中,一些不太熟悉數學上的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的朋友,未必能立刻明白上述論述,但如果換作等價的第二種論述,便會更易消化。
假設世上總共只有四個人:(1)高智商,高情商、(2)高智商,低情商、(3)低智商,高情商、(4)低智商、低情商。在整體分佈中,智商和情商既無正面關係,亦無負面關係。又假設只有(1)、(2)和(3)較受注目。於是在受注目的人之中,高智商的人有一半是低情商的,而低智商的人則全是高情商的,從而造成「高智商的人情商較低」的印象。
上述理論在統計學上稱為Berkson悖論(Berkson’s paradox)。讀者或已舉一反三,想到它可以解釋很多其他印象。一般而言,如果兩個不同特徵都會使某項事物較受注目,則容易出現該兩項特徵有負面關係的印象。
例如在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之中,有些人覺得「好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往往不太好」。但這可能是因為如果一本小說既不好,它改編成的電影也不好,那麼便不會有太多人知道其存在。此外,有些人覺得金髮美女普遍較愚蠢,這可能也只是由Berkson悖論造成的錯覺。
最後,我想起經濟學家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在《反資本主義心態》(The Anti-Capitalistic Mentality)一書中指出,一些不太富裕的人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便把富人刻畫成「為富不仁」、道德敗壞的形象。在我接觸的經驗中,這個指控並不成立;富人的平均道德水平應該不低於窮人,甚至可能更高。但由於財富和道德都會增加一個人受注意的機會,所以在Berkson悖論的作用下,出現上述錯覺也屬合理。這或許就是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維繫中,無法逃避的一個挑戰。(完)
註1:這只是使兩者沒有相關性的眾多分佈中,最簡單的一個,但這層簡化並不影響此處的主要邏輯。
註2:當然,不一定剛好是這個三角形,但必須是靠近右上方的某個區域。這不影響討論的邏輯。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ommentary/article/2108874/%E6%99%BA%E5%95%86%E5%92%8C%E6%83%85%E5%95%86%E6%98%AF%E5%90%A6%E6%88%90%E5%8F%8D%E6%AF%94%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