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不准备做微博了。于是在弄一些收尾,希望写一些我喜欢的人物,或者有趣的文章。这其中包括吴亦凡。
我本来是想把写过他的一篇文章改一改放上来,那篇阅读量140万。但我想来想去,仍是互相尊重为好,衷心希望每个小吴的粉丝,看完这篇文章,有兴趣去我公众号玩儿。这是一个投名状,也是一个引路标。我尽我的可能,写出我心中的吴亦凡,不一定准确,却尽量真诚。
(2)吴亦凡的音乐
说到吴亦凡,不得不说的自然是音乐,虽然更多人认识他,是从“流量新闻”、“热搜八卦”,甚至是“鲜肉玉照”等环节入手,可是每一个认真听过他《Antares》大碟的听众,都不得不承认,他应被当作音乐人评价,无论你认为他做的好还是不好。
他算是一个好的歌手吗?
客观一些说,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国乐坛,算是,但还不够。
说算是,是因为他的音乐品位、素材积累、大胆锐意,以及身后强大的制作团队,都保证了他与流俗口水歌的层次拉出一个很大的距离。我是一个经常关注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无聊听众,这三四年里,越来越多的霸榜歌曲,是十几年前的旧歌,经过“灵魂翻新”,重新来骗取听众的心。——连吴亦凡自己也无法避免如此的窘境,他的《刀剑如梦》仍是我无法提起兴趣的翻唱歌曲。
请永远记住,当怀旧成为一个集体现象时,那它的本意就不是怀旧,而是缺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吴亦凡的一些坚持显得大胆而又叛逆,虽然有时为了市场,他也不得不唱一些芭乐歌。——很久以前我甚至以为他家里有矿。经过粉丝的科普,才知道虽然家境殷实,但也没到那种程度。造成误解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这种令人难以捕捉的西化路线,是与中国主流音乐市场格格不入的,需要有很大的底气才能做这件事。
而说他还不够,也是因为他缺乏周杰伦那样的天纵奇才,缺乏罗大佑那样的尖锐针砭(当然这个事情也不符合现在的国情),无法从根本上把华语乐坛提升一个档次,开创一个乐坛新时代。他可以靠一己之力,做出一些好作品,也能俘获不少粉丝,可是改变整个大环境,却显得力不从心。当然,在现在这个连周杰伦都写《不爱我就拉倒》的年代,我不知道是否还会有这种破壁人的存在,也就无谓于苛责吴亦凡了。
那么,到底对于乐坛而言,吴亦凡奉献出了什么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他制作了一系列质素并不低于国际说唱标准的流行乐,并以自身强大的号召力,为华人在说唱乐领域的成就,填上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在这点上,骂他的“说唱迷”可谓是脏心烂肺,就像现在知乎里的相声研究者都骂郭德纲一样,他们不会关注你对这个行业做出的贡献,只会觉得“你这个跟XXX怎么比?”、“我都是听XXX的,他这都辣耳朵,谁听谁傻哔”,因为这样才能显得他们对于这份小众艺术,有着足够的话语权,虽然只是幻想当中的,却始终乐于如此。也许他们听过几百段传统相声,也许他们收过所有B榜里的说唱大碟,但他们缺乏一种最客观的感情——同理心。
说回音乐。
在我自己梳理的脉络里,吴亦凡的《july》算是一个起点。由这个单曲开始,我觉得吴亦凡有些不一样了。(也可能我的听感出了偏差,欢迎交流指正)
因为在此之前,他唱的《bad girl》之类的歌,仍逃不开韩流偶像式的花活,在旋律的重复性上也有着极大的迁就——这一点在他后来大热的单曲《想你》当中再次出现,不由为他觉得尴尬,我觉得以他的能力,那应该是一个半小时之内做出来的流水活。
《july》本身非常有耐听度,也扩张了他的广度,使他在偶像的维度里,加入了更多私人音乐的色彩,虽然这举动小心而战栗,但终究是做到了。本身充满了Trap-Pop/Future Bass的曲风,使得这首歌的律动性极强,但比大部分华语乐坛的快歌要高级,更呈现出足够电子感的冷气氛围。
这里面自然有大制作人Karl Rubin的功劳——这也是很多吴亦凡的诋毁者惯用的逻辑,认为团队大于一切,吴亦凡的歌都是依赖他人。但实际上,这首歌本就是吴亦凡参与创作,在自主性上,其实是完爆了大部分只负责演唱的歌手的,正所谓“遇高人岂可交臂而失之”,有优秀的制作人自然是好,但也要看你能不能参与进去,能不能接得住。
也有的人说,你以为制作人肯跟他做歌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钱!
原来吴亦凡作为一个“草包”,既可以打动资本捧他,又可以令资本花高于市场价跟受益度的金额去请国际监制帮他做碟,而你看透了一切,却只在这里骂街。
其后他出的《juice》、《6》等单曲,也都秉承着国际化制作的视野,越来越固化他所希望建立的庞大人设——一个有别于浮躁娱乐圈的,具有欧美先锋音乐气息,且不断磨合中国市场的音乐人。
这其中《juice》是我的最爱,大概听了不下100次,梦回80年代的club曲风,以及流畅的trap 808’s的复古嘻哈混合,确实击中了我的high点。对我熟悉一些的朋友也许知道,这是我对吴亦凡的音乐改变观点的第一首歌。可以说是所谓的“入坑之作”?
到了后来出的《Antares》,吴亦凡已经完全成熟了,这里面我喜欢的歌大约占40%,对一张13首歌的唱片来说,可听度已算不低,毕竟我是没有粉丝滤镜加成的,只是用最原始的方法,乱序播放,找到自己所最钟爱的旋律,同时彻查相关的周边,给自己补补课。以后有时间我希望写一下这个专辑的碟评,限于这篇的篇幅,就先不多说了。
(3)大碗宽面
吴亦凡在前几个月有一个“正面”的热搜。
那是他出了一首《大碗宽面》的中国风歌曲,用来回应那些对他综艺节目里搞笑桥段的调侃。可谓是做足了功夫,又充满了善意,歌曲的可听性也还行。
而恰在此时,另一位男星由于被狂黑,希望用法律手段维权。
这个时候,原本与吴亦凡好像有杀父之仇的喷子们,突然反过来说:我们真是骂错了吴亦凡啊!欠他一个道歉!
这件事实际是很荒谬的。你对A做的事,竟然需要看B的反应,来决定你自己应该如何对待A。
其实这件事里,吴亦凡做的很对,很好,也云淡风轻,令我更加深了一些对于他的印象——率真、大方,看似端着,其实不装。
但他的好并不是别人拿来骂另一个明星的理由,这怎么也扯不到一起去。你把两个邻居的自行车车胎都扎漏了,其中一个心情好,就放了你。另一个赶上点烦心事,就非要把你送到派出所法办。难道后者就错了?
网络暴力越发嚣张的今天,任何明星个体的宽容,都不能成为喷子做恶的资本。中国想全面进入发达国家,赶英超美,并非是单单的依靠工业就成的。
但《大碗宽面》给了吴亦凡一个新的标签——虽然我觉得这是他早就存在的,只是未被公众认可。那就是我下面要说的,Humor。
(4)高调与幽默
幽默这个词与吴亦凡似乎不大接洽。
因为长期以来的流量轰炸,令观众疲累的认为,作为偶像明星,理应是相似的脸——精致而具有男神气息。长久以来,它将人固化在一个壳子里,所有偶像都在正能量,哪怕是偶尔说一句稍微抬杠拌嘴的话,都能被解读为“太刚了”。这无非是因为整个群体,都同质化的厉害,除了粉丝以外,旁人很难分辨这些漂亮的男孩,到底有什么不同。
那吴亦凡除了被赋予的男神色彩以外,又有什么呢?
可能最强烈的,莫过于周星驰发掘出的,幽默感。
这点以前看的不是很清楚,但自从《大碗宽面》单曲事件后,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同这件事——KRIS WU并非是很多人想象当中,只会甩pose的花瓶。英俊且线条分明的外表下,他仍具有丰富的幽默性及可塑性。
试想一个人在被误解与狂嘲的过程中,能够自我调侃,而忽视许多主观的恶意,对更多凑热闹玩梗的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包容,这对于一个明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很多旧的明星,在面对新媒体的狂轰乱炸下,都暴露出了狼狈的人设,比如六爷。
而吴亦凡很明显并非如此。他是一个诚恳的人,同时亦给人距离感,当这两者相互冲突时,就无可避免的爆发出幽默感。(这点从他做的一系列综艺节目一览无余)
这非他个人所能把控,而是气质、形象设计等多方面因素的调和使然。但令人欣喜的是,这种真诚感并未被埋没。周星驰先生选中他来做《西游记》,绝非为了所谓的流量趋势,因为哪怕是一个对市场稍有了解的观众,都能清楚的知道,在电影这种群体性艺术之下,是绝无可能靠所谓流量突围的。
那么是为了什么呢?我想还是那份幽默感。周星驰对喜剧的拿捏深入骨髓,他太知道一个人的笑点应如何触发,也知道谁会有这种令人开心的天赋。中国人最大的误区,是并未将幽默作为高贵的品质,而是简单的认为“出丑”,这一点恐怕是偶像艺人必须要桎梏自己本来的机灵活泼,最大的原因所在。
但所幸,吴亦凡的幽默得到了周星驰与徐克的加持,最后产出了那部我非常之喜爱的《西游记2》。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仍重看了部分的片段,相信过一些时候,这部电影里吴亦凡的表现,甚至是整部电影,都会有更公正的评价。
结语:
写了这么多,相信全然对吴亦凡不了解的读者,或是吴亦凡的死忠粉丝,都能从我的视角里,看到一个旁观者角度下的吴亦凡。哪怕这角度不正确,却无比真实。
其实吴亦凡当然并非完美。无论粉丝们承不承认,吴亦凡现在都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存在:他的好歌几乎无一例外,全部是英文班底、欧美编曲。这无疑加大了在中国本就属于小众的rap音乐,能够获得更多听众喜欢的难度。我听吴亦凡的几张ep及大碟,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成熟的制作技巧,以及较高的兼容品位,令他有了一些其他流量难以企及的优势。可在流行度为先的市场里,这又是一种劣势。
所以每次看见梅格妮们在外面与键盘侠们争辩,有时候都是不必要的。你维护的是你心目中的《july》、《juice》,而他们喷的可能仅仅是觉得吴亦凡德不配位,把小时代主题曲唱的并不甜美,甚至嗓音的辨识度也是问题。
这是另一种夏虫不可语冰的尴尬,你认为你是在欣赏音乐,去为艺术争辩,而他单纯的是在计较一张脸。
纵观吴亦凡的一路行来,以及他的作品跟姿态,都是一个关于傲骨与叛逆的故事。他令你一眼爱上,也令你誓死追随,可却不可避免的招惹很多嫉妒跟是非。在争议的浪潮褪去以后,更多的人会把着眼点放到作品当中,那也许就是吴亦凡最乐于见到的事了。
这篇文章献给每个你,每个她,及每个对这篇文章有所关注的朋友。我的意向很明显,希望写一些令人有所驻足的文章,给我的新号引引流。做自媒体,就是要粉丝,要流量。凡是跟你扯清高的,一准是骗子。但是,我有我的一点洁癖与坚持,就是我不想向连我自己都不认的观点及对象伸手要流量。
对此,我的选择是:凡是我看不上的明星,一律不写。过得了自己心里那关,再去想讨好观众。我这个人说到底并不清高,只是我太爱跟自己过不去了,但就想吴亦凡仍坚持做非口水歌来有别于市场一样,我欣赏我自己的这种过不去。
最后,我的公号名字,就叫猴姆说。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