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古时又称辰州,位于沅水中游,处武陵山东南麓与雪峰山东北尾端交汇处,素有“湘西门户”、“南天锁钥”之称。
有人说,沅陵是一部中国通史。从盘古开天辟地,沅陵成为中华始祖盘古的发祥地,至秦楚黔中郡,到管辖大湘西的辰州府,再是抗战省会,每一个朝代留下的印记都被它一一保存。
你若走在沅水河畔的老街,跟老人聊天,许会听到老城和新城之说。沅水河下埋着有过千年繁华的辰州府,它像一弯半圆形的月亮,依山而建,粘在沅水北岸,中南门以下到文昌门都是吊脚楼。而新城,虽有它独特的美,但明亮日光之下,还会有人听到在水下世界,那座古老城传来的声响。
水行千百里,神游五千年。沅陵有讲不完的故事,唱不完的山歌和号子,它与沅水一起,将古往今来的故事静静叙讲。
沅水,自今约1亿4550万年前,从云贵高原取天上之水,在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汇聚日奔夜袭,浪击1033公里峡谷险滩,直奔洞庭湖。
传说,沅水和“远水”谐音,意为这一片平静谐和的水域,来自远方高原之地。沅水又称沅江,古代“河”只指黄河,“江”单指长江,其他称为“水”,但沅水从高原而下,有1035米的落差,年平均流量大于黄河,许是因此,人们称它为“沅江”;雨季过后,沅水温柔宁静,这时称它为“沅水”,才更显亲切。
围绕着沅陵与沅水,诞生了许多民间传说和诡谲古老的巫蛊文化以及古朴独特的民风民俗。行走在沅水两岸,那些远古的故事和传说会像浪花一样涌来……盘古、屈原、沈从文都在这条河流上,留下过生命的漩涡。
《沅水谣》里听过往,沅陵江畔邀友赏,属于沅水两岸的古老传说,你听见了吗。
张果老凿河醉了酒
传说沅水是八仙之中的张果老修的。沅江流域时常洪涝泛滥,民不聊生,因此,张果老发下大愿,要修缮河道。别的神仙都喊他把江修宽点,但张果老耳朵不大好使,听成了让他修弯点,硬是把沅水修得弯弯翘翘的。
倒骑白驴拐了很多弯
一脚深一脚浅
留下三垴九洞十八滩
没建坝之前,最凶险的滩都在沅陵。老人说:“三垴九洞十八滩,处处都是鬼门关,饿鬼把着铜钉险,阎王守着老石滩。”可见此处是何等滩险水急了。
三垴九洞十八滩,每个滩都对应一座山。三垴,猫儿垴,在朱红溪下面;裂木垴,在清浪乡;还有一个桐方垴,在桃源。
所谓“垴”,当是指江中凸出的大石,有的状如猫头,桐树蔸,有的踞于险要位置,坚硬能“裂木”。
至于十八滩,几乎每隔几里就有一个,如清浪滩、长滩,碣滩、会石滩、高溶滩。
吊脚楼醒窗前影
据史书记载:“濮人积木居其之上名为干栏”。
另据专家介绍,“沅陵干栏”起源于3600年前都城在沅陵瑶头的濮国,干栏就是湘西吊脚楼,苗、土人家长年居住在深山丛林,这种复层木质建筑,上住人,下关牲畜,四周栏杆,既通风,又避雨水和蛇虫野兽,有的靠山,有的傍水,古往今来流行整个大西南,沅陵是中国吊脚楼的故乡。
清浪滩现云上帆
“由沅陵下行三十里后即滩水相连,北溶、九溪、横石、清浪,其中以清浪滩最长,石头最多,水流最猛。”这段滩头长达十二公里,河水形成多处洄流,在河底还有暗流。修坝前,河床狭窄,乱石无数,沅水至此释放最大能量的野性。
旧时,船只经过清浪滩时都要先祭拜一下河神,准备上好祭品,不久便会有一群乌鸦一阵乌云似的飞至而来,将食物一扫而空。
清浪滩两岸,还有杨家寨和葡萄寨这一对姐妹山。
传说是盘古开天地之后,张果老发现沅水区域常有洪涝,于是便挑山填湖,疏通河道。一次他挑着两座大山路过清浪滩时,脚下一滑,被清浪滩的礁石绊了一个跟头,肩上的扁担立刻被震断了,两个筐里的山石掉下半空,一左一右堆在了清浪滩的两岸,形成了现如今的杨家寨和葡萄寨两座山峰。
壶头映月江北冷
壶头山位于沅陵县东北高坪乡水田村内,海拔316.1米,约0.4平方公里,因山峰奇异,形似壶头而得名。
“壶头夜月”为沅陵县八景之一,遐迩皆知。东汉建武二十四年,伏波将军马援兵在此,因山高滩险,道路崎岖,大军困于山下,当时天气炎热,士卒多病死,马援令部下凿石为室以避暑,相传共建四十八室,现发现一室,门支石柱下,内可容二席,壁上绘有人物花草,不知何人所为,当地群众称为生基坟,后人有“壶头夜月映丹心”诗句,歌颂马援对汉室的忠心。
清浪滩离壶头山不远,这座壶头山,曾让马革裹尸而回,现在青浪滩的北边还存有一座伏波庙,门上有“新息侯祠”四个大字,为清道光九年为祀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而建。
马革裹尸梦里还
马援是东汉名将。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
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河涨洲水涨洲不涨
河涨州是沅江中的一座小岛,位于湖南省沅陵县县城下游约5公里处,岛上有一座宋代的白塔——龙吟塔,为辰州三塔之一。
据说在河涨洲之下有一对金鸭子,每次河水涨了,它们就把洲再抬高一点,于是河涨洲也涨了。而岛上的龙吟塔 ,因洲旁水声似龙吟而得名。塔高42米,是湖南省现存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塔。
辰州三塔,耸立在沅江三个不同河段的同一条轴线上,分别是凤鸣塔、龙吟塔、鹿鸣塔。凤鸣塔建造在香炉山顶;龙吟塔位置属三塔最低,位于沅水中游河涨洲上;鹿鸣塔位置最高,立于河涨洲东面的鹿鸣山峰。
清同治《沅陵县志》载:“鹿鸣塔,七级,半塔残础,屡建屡塌。”
寡妇链魂断情难断
寡妇链是一条建于明朝时期,残长约2公里,宽0.6-1.0米的古栈道。“寡妇链”山壁处处可见细长光滑的石槽和峰窝状小孔,当地人称“纤夫槽”、“峰窝岩”。
这是当年沅水流域驾船上险滩纤夫攀爬的一条铁链。
过去,沅水险滩大多在沅陵境内,尤其是翁子洞一带最为险恶。瓮子洞其实不是洞,而是一道江水湍急的河滩,滩虽不长,但湾中有险,水底暗礁无数,稍不注意,就要掉下丧命。
相传当地百姓因缺田少地男人多做纤夫,后因过滩失足留下一村寡妇,遂更名为“寡妇村”。村中一张姓寡妇,其公公、丈夫、儿子皆为拉纤而死,于是,她以乞讨卖唱为生,数十年寒风苦雨,得银若干,聘石匠在当地瓮子洞江岸绝壁上开凿了一条石路,并在壁岩上镶嵌了铁链,使过往的纤夫手抓住链子安全渡过险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寡妇,将这条铁链取名为“寡妇链”。
但《沅陵县志》记载首创者是一位老翁,而非寡妇:“瓮子洞,县东一百八十里,形如廪,水声如瓮响,沿江岸峭壁深潭,昔无纤路。明百岁翁廖善人汉文制铁索数百丈,凿孔系索,舟行始利。”
登楼凭栏望沅江
沅水犹浩荡
凤凰山不见凤凰
沅陵凤凰山位于沅陵县城东南沅水之畔,陡峭山壁,东南群山连绵。沅陵凤凰山因山体貌似凤凰展翅,故得名“凤凰山”。
凤凰山林壑幽深,村落暖暖,炊烟依依,山顶古树参天,修篁遍地,风光旖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列为黔中郡第一胜景。明代诗人张志遥曰:“晴峰缥缈出云端,野经迂回挠曲栏;人向绿杨荫处去,隔江指点画中看”。
凤凰山有凤凰古寺、凤凰古井、送子观音樟、钓鱼池、石龟、雪仇洞、屈将室、望江楼、凤鸣塔、叙丞墓、咪子山、水上游乐场、河涨洲岛等30多个景点。
1936年12月,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终身监禁。1938年10月,特务头子戴笠受蒋介石旨意,指使特务队长刘乙光把张学良从苏仙岭秘密转押沅陵,囚禁在凤凰寺内,过着“山居幽处境,旧雨行心寒,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的痛苦生活,因此,在凤凰山的墙壁上题写了“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渐渐鬓发老,惟有春风今又还”的憾作。
龙兴讲寺谁留客
一诗题壁提笔千古传
对饮江中邀月难
龙兴讲寺在沅陵县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学院。龙兴讲寺群体建筑装饰艺术极为丰富多彩,特别是大雄宝殿中的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玲珑剔透,甚是精美,相传为明代所制,为国内罕见之物。
在古代,讲寺设立讲堂讲习学问,每所讲堂,均有堂舍树间,相当于现在学校的教室。《后汉书·明帝纪》载:“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后来佛家传经说法的处所也称讲堂。北魏杨炫之《洛阳枷蓝纪·建中寺》载:“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寺中讲堂,主要由僧侣向佛学弟子或善男信女讲解佛学经典。
沅陵龙兴讲寺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称帝第二年下旨修建的专门用于传授佛学的寺院。讲寺之所以用龙兴为名,是比喻帝王之业的兴起。
《尚书序》载:“汉室龙兴,开设学校,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由此可见,唐太宗敕建江南讲寺并赐名龙兴,是希望籍此通过佛法传播,感化“判服无常”的西南群蛮,实现教化一方,稳定一方,进而达到稳固朝廷对江南的统治,使国家更好的集中力量镇压边疆各民族和反唐势力,保障大唐帝业迅速兴起。龙兴讲寺也因此为唐代建筑最早的佛学书院。
龙兴讲寺也与王阳明有所关联。王阳明从贵州龙场贬到江西庐陵当知县。途经沅陵,寓居龙兴讲寺数月,开坛讲授“良知良能”的心学。他在这里曾留下一首诗: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慧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低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洲。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文功武略一生,后来他的学生辰州郡丞徐珊,在寺后建起了虎溪书院。
柳影横江穿浪过
由沅水下行百十里到沅陵属边境地名柳林汊,就是湘西出产金子,风景又极美丽的柳林岔。此处栽过很多柳树,倒映在沅水中,能清楚的看到柳树的影子。
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将“柳林汊”写作“柳林岔”,在《过柳林岔》《再到柳林岔》《沅陵的人》作品中三次写过柳林风光。“这时船已到柳林岔,多美丽!地方出金子,冬天也有人在水中淘金子,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看的地方,气派大方而秀丽,真是个怪地方。千家积雪,高山皆作紫色,疏林绵延三四里,林中皆是人家的白屋顶,我船便在这种景致中,快快的在水面上跑。我为了看山看水,也忘掉了手冷身上冷了,什么唐人宋人画都赶不上,看一年也不讨厌。”
鱼栖枝头借风眠
二酉书简写春秋
古有“学富五车,书通二酉”成语,指大酉山、小酉山,两山山洞中藏书千卷的记载。“二酉藏书”,分大酉藏书和小酉藏书,相传为秦皇坑儒时儒子的藏书地。大酉藏书在辰溪县城对面的大酉山之大酉洞,小酉藏书在沅陵小酉山之小酉洞。
相传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官员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藏于二酉洞中,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
这些书简在秦灭汉兴时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将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从此后,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追求的地方。以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谒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
除了二酉藏书外,二酉山还曾建有善卷堂和仰止亭。据史料记载:善卷,枉渚人,帝尧南巡时,拜善卷为师,成为一代贤君。帝尧死后传位于舜,舜以为善卷是帝尧老师,比自己有能耐,欲让贤,请善卷当皇帝,善卷不受,先居武陵(常德),后居沅陵的二酉洞,八十而终,黎民感恩戴德,厚葬于山之巅。
江岸芷草水边蓝
顺母桥人老桥未老
顺母桥位于明月山腰绝壁处,相传始建于唐朝年间,是一座古朴庄重的长廊式风雨木桥,桥中建有阁亭。据传宋朝时有一朝庭官臣唐子椿游沅江时,看见美丽的明月山风景,非常喜欢。为了配景,他捐资在明月山建起了寺庙和一座红石石拱桥。桥长11米,宽4米,美观大方,经受了千年雨雪,至今仍然坚固无恙。此桥桥拱由红色石砌成,路面铺一层黄色泥土,泥土上长有绿色杂草,红、黄、绿三色搭配悬挂在山与崖之涧,胜似一道彩虹,游人们风趣地称它为“彩虹桥”。
清朝末光绪年间,彩虹桥曾垮塌了一方,欲坠不坠,上下行人行走不便,当地有一位寡妇的儿子非常孝顺其母,为方便母亲行走,带头整修。在村民的帮助下,整修好了彩虹桥。由于他修桥得到了母亲的欢心,后来人们又改彩虹桥为“顺母桥”。
民间还流传有“母在顺母意,母死报父仇”之说。
说山下有个女子,男人放排下常德在瓮子洞沉了水,没有回来。山上寺庙有个和尚同情她,时常下山帮他做农活,用善男信女们施舍的钱粮接济她。时间长生了感情,女子常借月光上山与和尚幽会。
儿子长大后,明白了娘为什么要在夜里上明月山。儿子生怕娘过罅缝时掉下去,就四处化缘筹钱修了这座桥。娘过世后,儿子趁着月光上山将那个和尚抛下了悬崖。母在顺母意,母亡报父仇。后来人们为了怀恋这个凄美的故事,将儿子说的这句话刻在了石桥上,并为石桥取了一个很亮敞的名字“顺母桥”。
清浪滩、寡妇链、顺母桥均为沅江沅陵段的险滩。
明月山月圆梦难圆
明月山,位于沅陵县五强溪水电站下游的沅水边,是沅水流离沅陵境内的告别山。圆形崖山,螺旋而上,状似田螺,远观恰似一个田螺浮于沅水之上。山势奇特,石壁圆陡。山右群崖壁立,互成圆形,名曰“钟鼓崖”。一崖面风化成石灰质,色白,称之为“月亮崖”。
据《辰州府志》记载:“山下有明月,两岸素崖峭立,若披霜雪,松篁插翠,池水清漪,皎然月白,故称明月山”。
传说明月山本无名,山上的小庙也无名,庙里有一老一少两个和尚,其小和尚心地善良,为救助当地百姓度过饥荒,在庙中偷米、盐等物被老和尚误打致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小和尚便把小庙叫为明月庙,把此山叫为明月山。
巫傩鼓声声渐淡
沅陵古曰辰州,自古是一个苗、土夹居、“巫傩文化”盛行的“神秘王国”。沅陵巫傩文化流传几千年,它的神秘与奥妙惊服国际学术界。如今,沅陵辰州傩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宋代朱熹考证认为:“《九歌》者,屈原之作也。昔楚南鄙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荆蛮陋俗,词即鄙俚……屈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其词……”
巫傩文化,实为祭祀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亦称巫教文化。《汉书·地理志》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载:“楚国的传统文化是巫官文化,民间盛行巫风,祭祀鬼神必用巫歌。……炎黄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史,苗黎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巫。”苗黎族即盘古后裔,巫官文化源于盘古文化。巫傩文化分巫教文化、傩文化两个部分。
巫教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是盘古祭天。沅陵盘古洞外的山顶,称盘古峰,有一处最原始的祭坛遗迹,那是远古人类祭天的地方,人称盘古祭天坛。二是祭祀盘古。西汉前,沅陵及“五溪”地区的土著人尊盘古是开天辟地的神,是化生万物的始祖,于是,家家堂屋神龛上立盘古大王天地神位,凡有吃食,必先祭盘古大王,然后自食。
盘古死后葬于今沅陵县城沅水大桥南端凤凰山,山上苍松翠柏,果木成林,芳草幽香。建有盘古墓、盘古庙。
傩文化:提倡信奉神明,宣扬因果报应。内容包括还傩愿、傩戏、傩技表演等。
傩戏,又称傩堂戏,是由傩、傩祭、傩舞发展而来的,它原本是一种驱逐疫鬼的古老的巫术活动,逐渐增加娱乐性成分。傩戏是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戏曲中成为一块活化石。傩戏表演要戴上木制面具,面具是这个剧种最突出的特色。正剧前后都有程序化的法事活动。,因为它是作为宗教与艺术长期混合的产儿,所以傩戏一般都有宗教、神话的内容。
傩戏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始祖戏,剧目如《搬开山》、《搬土地》等,属于酬神还愿的剧种。
一类叫正本戏,正本戏分为三种:大戏为传统剧目,如《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庞氏女》等;小戏为地方戏目,如《三宝舞龙》、《蛮八郎卖猪》、《观花教子》等;折子戏为传统剧目的精华部分,如《梁祝》、《庵堂会》、《楼台会》等。
傩戏的唱腔多种多样,主要流行有12大调。傩堂腔有5大调,高台腔有7大调。傩堂腔带有浓重的原始酬神色彩,古风古韵,纯朴自然;高台腔曲调分明,情趣相兼,很容易把观赏者带入一个悲喜哀乐的情感世界之中。
高腔如长叹
落日欲燃江流岸
高腔、弹腔。
辰河高腔是湖南省地区的传统戏剧。1820年以前,辰河戏以高腔为其主要声腔,兼有昆腔和低腔,清末,弹腔方才进入,形成多声腔剧种。因流行于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故名“辰河高腔”,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弋阳腔。史载山东高腔店卢公,四川为官,明末清初去官还籍,时值战乱,逐客居辰溪,游于士绅中。卢公精音律,懂戏文,乃与诸乡绅士结合地方调子,创曲牌,定唱腔,是为辰河高腔之始。
到清道光年间,酵亲王府“小恩荣”弋阳戏班,部分戏子流落到辰州府,把弋阳腔和地方曲高进一步融合,使辰河高腔在民间得到流传。
辰河高腔起源的另一说法是:明初,朱元璋为修养生息,发展生产,鼓励移民迁徙,开垦荒地和经商,江西大批移民迁到浦市,同时,江西地方戏曲弋阳腔随之传入当地。辰河高腔以弋阳腔为基础,结合当地的民间小调、宗教音乐、放排号子和山歌等民间音乐发展而成为艺术风格独特的大型地方剧种;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围鼓坐唱的初始期,矮台(木偶)演唱的发展和高台演唱成熟期几个阶段。
辰河高腔真正走向民间始自清咸丰年间的“大红班”。由于堂会组织只是给士绅等有钱人家演唱,远不能满足平民百姓看戏的需求,因此在咸丰年间,老艺人杜风林组建大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到各地巡回演出,开始走向民间,此后辰河高腔得到广泛流传。
辰河高腔艺术在建国后得到迅速发展。湘西的辰溪、沅陵、泸溪等地相继成立高腔剧团。
辰河高腔的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男声用大本嗓演唱,给人以粗犷奔放之感;女声唱腔的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悦耳动听。
演出时的伴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等,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亢优美,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较早地在戏剧演出中实现了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在国外演出时曾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戏剧的瑰宝”。
古来遗忘多少事
云下风间都吹散
号子穿浪越重山
沅陵,背倚武陵、雪峰,境内溪河纵横,人称“山国水都”,人们在长期的江河运输和农耕劳作中,创作的山歌、号子等劳动歌谣,在成为湖湘的特色文化。
山歌腔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歌词朴实,受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语音等因素影响,风格上形成三大色彩区。
一是以境内沅水上游两岸区域为主的上河腔系“落阳腔”;二是以沅水下游两岸区域为主的下河腔系“顿顿腔”;三是和以酉水两岸区域为主的北河腔系“高山腔”为主要色彩腔调。
沅陵山歌从节奏旋律上又可分三种:一是适宜山里喊唱的高山山歌,二是田间地头、近距离演唱的短尾山歌,三是遇喜事而围聚的坐唱山歌。
从题材内容上分:一是情歌类,民间有“无郎无姐不成歌”之说;二是生活类,反映劳动生活,抒发生活感悟,阐析世间哲理等是其主流;三是时政类,主要表达对社会的一种情感和态度。
沅陵的劳动号子有数十种之多,摇撸号子、拉纤号子、编排号子、打夯号子……最著名的当属“船工”、“车水”和“盘木”三大号子。沅水是大湘西最古老最险峻的一条河流,在千百年的木船、排筏航运时代,拉纤、摇橹、喊号子成了船工们的必修课,以“沅水号子”及其支流“酉水号子”为代表的船工号子自然成了漫漫江峡的独特风景。
巫傩鼓声声渐淡
高腔如长叹
落日欲燃江流岸
古来遗落多少事
云下风间都吹散
号子穿浪越重山
张果老凿河醉了酒
倒骑白驴拐了很多弯
一脚深一脚浅
留下三垴九洞十八滩
除此之外,沅水与沅陵还有着其他的古老传说和故时往事,它们被藏在山峰里,藏在湖泊和险滩里,藏在老人们的记忆里,藏在笔墨丹青的书卷里……
夸父山
夸父山,俗名“撑锅崖”,又叫撑架山,南临沅水,东接桃源界,主峰海拔918米,在今湖南省沅陵县五强溪镇。
相传,夸父乃炎帝后裔,少怀大志,决意与日竞走,追赶光明。日饮江河水,夜宿山谷间,穷追不舍,追至今沅陵县五强溪境。腹饥,乃搬三石架炊,米汤倾于右侧,便成小溪,名曰米汤溪,那潭米汤水至今尚未流完,后人称三石为夸父山。夸父餐饮毕,背石而憩,不幸疾发而终。
《中国历代书信集》注释有云:“夸父倒于沅。”《朝野佥载》卷五云:“辰州(即沅陵县城)东有三石,鼎足直上,各数十丈,古老传云,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石者,夸父支鼎之石也。”三座夸父石间有墓,夸父葬于此也。
平湖险滩
沅水流域,在五强溪水电站未建立之前,每年汛期,都会将吊脚楼淹掉。五强溪水电站建立后,沅水变成了库区,老沅陵古城淹没在水底,而城里的老居民搬移到水位以上百米高的地方。
有人说,因五强溪水电站的建立,上游高峡出平湖,出现了陈家滩千岛湖的旖旎风光,而闻名千年的清浪险滩,也已成为波光粼粼的平静湖面。
还有一处酉水,又称更始河,是长江支流沅江的最大支流。
酉水多滩,平均1.7公里一处。其中以“猫儿滩”最险,清时叫虎滩,因浪头暴起,似猛虎下山而来,海事时有发生。建国后,对酉水进行全面治理,加之1972年风滩电站建立,上至猫儿滩之尾水,其下险滩皆被淹没,2001年,碗米坡水电站建立,电站以上酉水形成高峡平湖,险滩皆被淹没;电站以下至碗米坡镇陡滩村,因为水少已不能行船,以下酉水不存在险滩。
借母溪
“借母溪”景区位于湖南省沅陵县借母溪乡,被誉为“湖南九寨沟”。
相传,多年前,永顺知县奉母到长沙府赴任途经此地,这里山高林密,轿夫们精疲力竭再也走不动了,倒在了路边。知县在进退两难之际心生一念,既然母亲身体孱弱,何不将她暂时寄养在此呢?瞧这地方风景有多美,山谷里鲜花盛开,锦鸡啼鸣,还有一条溪水潺潺流过。知县将母亲安置好后,就到长沙府上任了,这蛮荒之地便被叫为“寄母溪”。
独居深山的老母亲思儿心切,时常以泪洗脸。附近住着一个孤零零的土家汉子,他看在眼里,怜在心中,要拜老母亲作自己的干娘,一来代替知县尽孝道,二来自己也有了母亲。老母亲欣喜异常满口应承,从此,土家汉子便恪尽孝道,直到老母亲百年之后,后人把“寄母溪”改称“借母溪”。
借母溪景区位于借母溪乡境内,是沅陵县少数民族分布地之一。境内有古朴的吊脚楼、喷香的腊肉、陈年的米酒、清纯的山泉,风景一年四季各有韵味。
龙舟
沅陵龙船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
相传,帝喾因为常年征苗,国力空虚,而北方犬戎部落入侵中原,威胁到帝喾政权。为鼓励将士打退犬戎军队,帝喾下旨,但有擒杀犬戎部队吴将军首级者,不论是谁都将公主辛女嫁其为妻。此时五溪少数民族年轻领袖盘瓠,英勇作战,将敌军主帅吴将军的首级献给帝喾。
于是帝喾将公主辛女嫁给他还与他签订了朝廷免征五溪徭役,永远和五溪少数民族和好的盟约。
盘瓠本是蚩尤之后,与黄帝之后的帝喾朝廷,原本水火不容,自娶辛女后,华夏、黎苗两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血乳交融,辛女带来了中原文化和文明,五溪百姓结束了常年征战,得到休生养息,盘瓠与辛女被五溪各族尊奉为始祖。
传说盘瓠与辛女死后,都葬在沅陵窑头附近,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
过去,傍河修有盘瓠庙,每年龙船下水后,第一件就是先来盘瓠庙烧香祭祖,然后才开始游江招魂。
沅陵苗族流传了上千年的《漫水神歌》中唱到:“人家赛舟祭屈原,我划龙船祭盘瓠。”可见沅陵龙船赛要早于祭祀屈原的龙船赛,有可能是中国传统龙船赛的主要发源地。
沅陵,是湖南省地域最大的西陲重地,据川湘滇黔四省通道;沅水浩浩荡荡直奔洞庭,物盛土沃,景色如画。
如果说沅陵是一座藏着千年秘密的古城,那沅水便如同一座流动的历史博物馆,一静一动,守护着彼此最珍惜的宝贝。
倘若你爱这城、这水、这山、这景,倘若你有一心爱之人,于此地,观山间明月,感林中清风,你不妨也来看看,落日余晖的江流岸,走一走他走过的路。
文字:网络(侵删)
图:网络(侵删)
注:本文相关介绍来源于网络
许有不全或偏差,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