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如被麦家一句话刺痛:人最大的教养,是接纳父母的平凡

法律法规网 作者:小柯
来源 来源: wbtt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9-23 23:56:19  评论(/)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


出身在四线城市,父母不能给你事业带来任何帮助,你还心存感恩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麦家。


“如果可以,我宁愿用现在拥有的一切,换一个幸福的童年。”


27年后,麦家重回故乡,那种痛苦的记忆,依旧残忍而清晰。


他出生于浙江的一个小山村,家里成分不好,政治身份的尴尬,让他在学校备受压迫。


如他所言:


在那个年代,像我们这种家庭,就像今天一个家庭里既有人犯了罪在坐牢,又穷得交不起学费,低人一头,低到泥土里。


而其中有两件事,让他彻底和故乡亲人决裂。



第一件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


一阵北风袭来,坐在靠窗位置的麦家穿着单薄的衣衫,打了个寒颤。


他起身想关窗户,没料到老师叫住了他。


“你头上戴着三顶黑帽子还怕冷啊?”然后全班同学对他投来了鄙夷的嘲笑。


他低下头,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


偏见像一个钉子,把他狠狠地定在了耻辱架上。


从此以后他对师生情、同学情彻底失望。


第二件事,依然源于被羞辱。


那天,一个性格乖张的同学,当着他的面骂他的父亲。


他堵在那个同学的门口,打算帮父亲讨回公道。


看到父亲赶来,他马上跑过去哭诉自己的委屈。


父亲却当着众人的面,给了他两巴掌。


鼻血顺势就流了下来,从嘴巴里,一直流到裤裆。


“我心窝里插了一柄刀,怎么也拔不出来!”


而这两巴掌,也打断了父子俩之间的连接,麦家再没和父亲说过一句话。


从此以后,他对父子情也充满质疑。



内向、隐忍,伤痛,成了他童年的三个关键词。


故乡,成为了麦家最想逃离的地方。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


生活的吊诡之处在于,我们永远无法掌控自己的初始配置。



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故乡于麦家而言意味着伤痕,与之相反,故乡于林心如而言却意味着治愈。


17岁出道的林心如,在1998年,凭借一部《还珠格格》,走向了职业巅峰。



从那以后,林心如开始紧锣密鼓地拍戏。但高强度的通告压力,也挤占了她和家人相处的时间。


刚开始工作那几年,她保持着一年两三部戏的频率,每年呆在家里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


说不想家,那是逞强。


家乡,藏着林心如心里最深的两个执念。


一个关于她的外婆。


早年的时候,父母因为感情问题离异,林心如一直跟着外婆生活,外婆十分疼爱她。


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外婆已经重病在床,她前去探望。


阿姨唤林心如去买蛋糕,可是当她兴冲冲拿着蛋糕准备看着外婆吃下去时,却被告知:


外婆走了。


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如果我外婆可以再多活几年,长大后我就可以带她到处去旅游,她一定很开心。”


可惜的是,没有如果……



另一个是关于她的曾祖母。


拍摄《还珠格格》的时候,她的曾祖母去世了。


直到出殡,妈妈才告诉她。


记忆中那个陪她一起长大的曾祖母,甚至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这种遗憾,永远也无法释怀。


即便后来她演了无数的角色,体验过各种各样的人生,心中这两个窟窿,却永远无法被填满。


至亲的相继离世,让她逐渐,体悟到:


人生没有那么多来日方长,更多的是猝然离场。


因为拍戏,她常年在外出差,尽管一次次拾起行囊出走去接近自己,但她却说自己一直活在故乡里,于她而言,有爱的人在便是故乡。


当林心如看到麦家写给父亲的信时,深有感触:


父母对你的爱,绝不是过了18岁就没有的,那是一辈子的事。


只要故乡在,底气就在,对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故乡是出走的动力,也是回归时的退路。




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


麦家和林心如给了不同的答案。


面对羞辱和伤痛,麦家选择了沉默。


当向外无法宣泄的时候,只有从内心开始深挖。


从那时起,麦家开始痴迷于文字,他抓住一切机会开始写作。

我就像一个游侠和幽灵,对着月光写,在田野里写,在任何角落里写。


后来,一直渴望逃离的麦家,抓住了高考这根救命稻草,成为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毕业后,在情报机关实习,继而辗转军旅十余年。


漂泊半生,笔耕不辍。



2002年,他终于凭借长篇小说《解密》一举成名,后来持续发力写出《暗算》,也因此获得茅盾文学奖,名声大噪。


成名多年,故乡依然是他回不去的地方。


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身在成都的麦家亲临灾区,看着一片废墟上,守候故土的老人,他不禁悲从中来。


就在那一天,他决定返乡。

时隔27年,当麦家重新走进童年时的老宅,年迈的父亲却得了老年痴呆。


“你找谁?”父亲把他当做走错门的陌生人。


“我回来了!”麦家叫了一声爹,报出了自己小名。


“那我儿子在哪里啊。”父亲寂然地喃喃自语。


这时他才意识到,在父亲的内心深处,还一直深爱着自己。


和故乡27年的恩怨情仇,在一瞬间被化解。



麦家离开故乡那年,他17岁,带着傲气,带着愤慨。


林心如进入演艺圈那年,刚好也是17岁。


前几天,鲜少出现在媒体上的林心如突然上了热搜。


她在微博中表示,自己即将回到大学校园,深造学业。

从模特到演员,从制作人到学生,努力塑造好每个角色,做好每一份工作,拼命三娘林心如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节奏。


如今的她,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丝毫看不出一丝原生家庭的伤痛。


“我觉得女人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就是爱自己,你爱自己,才有人来爱你。”


林心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如是说。


《都挺好》里说: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


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很幸运,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救赎方式。


如今的麦家,常住故乡,满怀对父亲的愧疚,对故乡的怀念。


历时5年,写出一部《人生海海》,无论对与错,都是献给岁月的序曲。


如今的林心如,重返校园,带着重新出发的心,体验不同的人生。


27年,岁月在变老,她依旧在变好。



特别喜欢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对原生家庭的解释: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如果原生家庭没给你很多的爱,那你更要努力爱自己;


如果原生家庭没给你很多温暖,那你一定要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如果原生家庭没给你很多的资源,那你一定要靠自己打出一片天。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也许他只是四线城市的一个小职员,但他已经拼尽全力给你最好的生活。


为人子女的基本修养,就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趁来得及的时候,和他们说一句谢谢。


​​​​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