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机长》中不如不要的剧情(二)

法律法规网 作者:小柯
来源 来源: 微博头条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10-04 10:26:13  评论(/)

​​增加雷暴的绕飞剧情不合理


先交代一下背景,真实事件时是没有出现天气的,机长回程时天气还不错,而且好在就是因为天气不错,所以才降低了一些操作难度,不然飞机带着这种大故障,再跟天气斗一斗,那估计光给机长一个英雄机长都不够,应该是史诗级机长了!


既然不是真实的故事,而是剧情设定,那么我们仅从专业角度讨论一下,这个剧情的设置的合理性和机长的表现。


雷暴的突然出现不太符合自然规律


剧情一开始,情报管制中心就在渲染,说今天可能有不利于飞行的恶劣天气产生,然后机组就在飞机出现了驾驶舱风挡玻璃后,返航时遇到了强烈的雷雨天气。

从艺术角度出发,增加个难度也无可厚非么,不过从飞行员的角度来看,这天气增加的有点假,不太合理而已。


首先大家要知道,天气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突然就变脸这一说法的,你起飞从重庆到拉萨的时候一马平川,嘛天气都没有,如果回程时偶尔冒出那么几个“小地雷”——直径2-3海里的热力雷暴或者出现一些地形雷暴这都还算说的通。地形雷暴么,来的快,散的也快。结果一返航备降,出现那么一大坨大型雷雨天气,实在是说不过去。


雷暴云的大小也略显夸张


剧中的那个超级雷暴,面积也太大了点,虽然我不是气象专家,但是好歹也是个靠天吃饭的手艺人。观影时我没有看到管制中心的大雷达上的比例尺,但是据目测观察,这大扇形面积的天气,直径起码绵延得有100海里以上。(当然如果剧情设定面积如果没这么大,那么机长就可以选择绕过去而不是硬着头皮穿过去了,只能理解为剧情需要了)

面积这么大型的单体雷暴,如果是通过地形原因而形成的话那就太难了,如果是热力雷暴,那就需要更复杂且困难的条件,就算能形成,季节也不太对,就算出现也应该出现在夏季,而不是故事发生的时间,4、5月份,春雨贵如油的阶段,突然给我变这么一大坨天气来,你以为飞模拟机呢。


让人哭笑不得的这一段——横穿雷雨


为了影片的观赏性,加了一段机长强行穿越雷雨的戏。这段戏我感觉是全体飞行员看的最尴尬的一段了吧?

剧中的情景设定是,机长决定了返航成都,但是回成都的路上出现雷雨,且看面积无法绕开。所以机长就决定了,穿越天气,当时管制员还来了一段分析:牛啊!天气中有条缝!机长想从这条缝里穿过来!

这个剧情确实很尴尬,同时这个情节设计也非常值得业内飞行员们讨论。

尴尬的点在于,这种情况下该不该穿越雷雨?

要知道,飞行员向来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是也有怕的东西,雷暴就是其中之一。雷暴会带来冰雹、严重颠簸、暴雨、闪电、大风、风切边、结冰等多种破坏性危害。

按照常理考虑,如果有雷雨出现且确实绕不过去,那么机长应该决定选择其他机场进行备降,而不是一颗树上吊死,非要回成都不可。尤其是剧中的飞机已经出现了机体破损,且副驾驶失能的情况下,冒着这么大风险,还继续决策穿雷雨,显得机长有点冒进了。


当然也不能单纯的说机组决策就有问题,因为当时你还要考虑另外两个决定性因素:氧气的使用情况和山区的最低安全高度,出现了故障飞机是需要下降高度的。去其他机场,氧气还够不够支撑?安全高度有没有保证?其他可用机场条件怎么样?自己是否熟悉那里的航路和导航设备?这些都需要评估,在当时那么复杂的情况下,通讯失效,副驾驶失能,自己也缺氧,我想就算是换我自己在驾驶座位上再这样极端的条件下,也未必能做出更佳的决策了吧?所以我们不能够单纯的坐在屏幕前就一拍大腿:“他这里拍的不对!”因为这样是不负责任的。我们没有处在那样极端的条件下,也就没有办法下结论说,他做的不够好。


低于安全高度——不可原谅的错误


电影拍的这么好看,如果说非要找个硬伤,那就是这里了。

如果说横穿雷雨这个设定我们能够接受,那么接下来的剧情就有点无法接受了。

是机长为了返航,硬穿雷暴天气也能理解(不能理解的请参考我上一段文字)但是除了躲避雷雨的影响,还选择了下降飞机高度,这个我就不能理解了。在这里我要郑重的说明一下,这个情况飞行员下降高度是绝对错误的。



剧中其实空中管制员也交代了,飞机当时所处的环境的最低安全高度是6300米,然后飞行员在纯仪表环境下(仪表环境指的是飞机无法目视地面参考,通常是在云中或能见度较差的环境当中)居然下降了高度(笔者特意看了一下飞机上显示的高度表高度,显示的是6000米左右,低于最低安全高度300米)。

要知道,在不能见地面参考的时候,低于安全高度飞行,有着极大的安全风险!这就好比前方有一片雷区写着“不能通行”,但是你觉得:“没事儿,我运气好,可能不会被炸死!”一样,是在赌运气!严重者会导致机毁人亡的!


虽然飞机擦着山尖,雪花四溅的飞了出来的特效是很帅,但是但凡是个懂点飞行规则的人都知道,这是严重违反航空常识的行为,也属于严重违反安全规定的一种。说的再不好听一点,这是简直是拿全飞机人的性命开玩笑。

民用航空器的可靠性之高,安全业绩之好,大家都有目共睹。民用航空能够成秒杀其他一切交通工具,敢称世界第一,也正是因为整个系统的政策、法规异常健全,所有从业人员也非常的自律才最终促成的。飞行这些复杂且详细的安全规范时刻约束着我们,提醒着我们,在安全面前,没有艺高人胆大一说。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家才愿意相信我们,相信中国机长。这才是一个飞行员最大的安全担当的体现。

所以呼吁一下媒体朋友们,如果下次还想拍航空类题材的电影,尤其是要拍类似这种特效镜头前,最好还是向民航专业人士先咨询一下,可能效果更佳。


顺带提一句,当时的真实情况,刘传健机长并有没有在山区地形低于过安全高度,即使在缺氧低温等一系列不利的情况下,他也没有下降,而是将飞机飞到了崇州导航台以后(崇州导航台之后区域安全高度就降低了),才开始下降高度。这么有规章法规意识的情节不去体现,反而为了视觉效果,实在是得不偿失、顾此失彼。


所以这一段为了艺术效果而新增的剧情,虽然效果是惊艳的,但是反而体现了机组的“不专业”——法规意识淡薄,专业知识缺失,盲目蛮干——与剧中所强调的“敬畏规章”的主旨互相矛盾,不如不要。


​​​​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