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时任国防部长的沙龙策划以军突袭黎巴嫩,企图铲除以该国为大本营的巴勒斯坦游击队。
1983年由于司法当局调查发现沙龙涉嫌对在贝鲁特发生的屠杀平民事件负有间接责任,他在国内外压力下被迫辞职。
1998年时任外长的沙龙敦促以*列人在以军占领土地上尽量“攫取更多的山头”。
1999年大选后沙龙击败内塔尼亚胡出任利库德领导人。
2000年9月28日沙龙强行进入有争议的圣殿山地区,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巴以流血冲突。
2001年3月7日沙龙击败巴拉克出任总理。
2003年1月28日沙龙以绝对优势再度当选总理。
2003年12月18日沙龙宣布“脱离计划”,呼吁取消定居点。
2005年2月8日沙龙与巴勒斯坦领导人达成停火共识。
2005年9月12日以*列完成从加沙地带撤军。沙龙坚决撤军的主张引起利库德集团内部“反叛分子”强烈不满。
2005年11月21日沙龙决定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新党“前进党”参加2006年3月举行的议会大选。
2006年1月4日沙龙突发中风,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此后他在特拉维夫谢巴赫医疗中心接受治疗,靠呼吸机等辅助设备维持生命。
本版均据新华社电
“一百个沙龙”
沙龙堪称以*列最精明且最富争议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之一,给多名曾在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带常驻的前任和现任新华社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板斧”将军
我曾将沙龙对巴勒斯坦军事打击的撒手锏比喻成程咬金的“三板斧”:暗杀巴勒斯坦活跃分子以至高级政治领导人,待挑动巴方反击后,再从空中轰炸巴安全机构,从地面闪击巴自治城市,进而完成一轮较量。
“三板斧”反映沙龙固有的刚愎和自负,但是,面对为结束占领而不怕死的巴勒斯坦人,背靠因占领而持续不断有人丧生的国民,向来务实的沙龙也不会蛮干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