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民眼中的新型职业化“社区工作者” [法制先锋]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好玩网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6-12-05 15:14:42  评论(/)

新华社上海电12月5日电(记者李荣)“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别人对自己不耐烦。而小王的最大特点就是耐烦,有问必答,客客气气,说话算数。”记者近日在上海杨浦区延吉街道采访,社区老人李长宏口中说起的“小王”叫王秋月,是一名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则是上海社区治理中新起的一个职业化社区服务群体。

在街道的“睦邻中心”,记者见到了“小王”,她40岁出头,脸上总带着笑意,说话恳切,态度热情,难怪社区里的不少居民都觉得与她“有话说、能亲近”。

小王说,自己是学新闻出身,后来读了社工专业,对于社区工作这个“新行当”充满了期待和热情。正好最近几年上海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培育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这与自己的“职业理想”很合拍,于是就到街道来“扎根”了。

“小王这个新社工怎么样?”记者询问附近的社区居民,不少居民的回答,粗听上去细细碎碎的,好像没有多少“鸿篇大论”。有一位老人说,小王这个人,从来不打发人、敷衍人。有一次,他正好有一件事想问问小王,俩人没说几句,正好别人又有事找上了她,她对老人说,请等她5分钟,她马上回来。

老人想,街道里事杂,这一去,哪还有时间呢?就想着走吧。没想到,5分钟不到,她真的又回来了。“这在别人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太温暖了,因为得到了尊重。”这位老人至今还清楚记得这一幕。

其他居民说起小王,也往往是类似这样的“小细节”,看上去不起眼,但大家都记得很牢。

杨浦区延吉街道党工委书记邱红对此很有感慨:“这些小细节,其实一点不小。”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群众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再完美的方案、再深刻的理念,最终只有落实在这样朴实的“小细节”上,让社区居民脑子里能记住这“一点一滴”,这才叫真正的“获得感”。

王秋月自己说,“职业社工”这条路值得探索,把社区的“生活感”和职业化的“专门知识”结合起来,社区的公共生活应该会有一个不同的面貌。

其实,在上海的基层,新型职业化社工已经渐渐分布开来,虽然各有各的探索和做法,但归根于一点,就是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重新打造一个和谐的社区“熟人社会”。

沟通是熟人社会的一个基础*条件。在延吉街道睦邻中心的运营管理上,有一个“沟通的范例”:街道与职业社工团队一起,先对社区进行调研,寻找到居民中的“社区达人”,然后召集小区居民代表开会,一起讨论睦邻中心的服务项目,鼓励大家出谋划策,一次次协调居民提出的项目细节,直到大部分居民认同之后才实施。

用王秋月这位职业社工的话来说:“生活在小区的居民,没人希望小区环境脏乱差,都想好好过日子。引导他们参与到小区自治中来最是关键。”有了沟通,就有互相了解;有了了解,就能有商有量。这样,社区公共生活就成为一个有声有*的“平台”,可激发出居民“为人服务”的愿望,实现居民被认可、被尊重的心理需求。这就是“熟人社会”的根本。

王秋月在社区里赢得的口碑,有些人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因为无非就是“有问必答、做事尽力、态度诚恳”这些“基本要求”,但是人与人的交往,社区生活的融合融洽,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简单地作出更强更好的承诺是不够的,人与人之间不可缺的,是稳定的预期和默契。”王秋月所在的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同事这样认为。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