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沛然
美术报
在美术史上,一个大
画家
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总需要逢遇一个契机,通过一个接近顿悟的方式获得认识与表现上的飞跃。
作画中的傅抱石
对于中国画大家傅抱石来说,这个飞跃无疑来自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入蜀生活的八年时光。
回首近百年来的中国画史,四川山水居然成为了神州大地上带给艺术家最多
“
心源
”
的
“
造化
”
。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
······他们都在巴山蜀水间发现了最适入画的美和最宜表现个人风格的样式。
正如傅抱石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所说:
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辜负了四川的山水。
傅抱石
巴山蜀水
1943年作
不过,为何是蜀地山水,而不是别处?原因有二:
一是川地雨水繁茂,烟雾缭绕,而对流动的、湿润的氛围的表现本是传统
山水画
的弱项;二是四川植被繁茂,气象森郁,以传统表现岩石纹理的点线皴擦总是不能很好地体现。
这些条件、因素难道不是不利于传统山水画的作画么?
他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表示了自己对于传统山水画法的困惑与踌躇:
中国画的生命恐怕必须永远寄托在
‘
线
’
和
‘
墨
’
上,这是民族的。它是功是罪,我不敢贸然断定,但
“
线
”
和
“
墨
”
是决定于中国文化基础的文字之上,工具和材料,几千年来育成了今日中国画上的
“
线
”
与
“
墨
”
的形式,使用这种形式去写真山水,是不是全部合适,抑部分合适?在我尚没有多的经验可资报告。
为了证实这种怀疑同时实践解决之道,他作了一幅《初夏之雾》:
傅抱石
初夏之雾
1942年作
观察这幅作品画面的形式感,不难发现这是一件带有明确实验*的制作,与他之前作品的风格截然不同,我们来简单的对比一下:
傅抱石
竹下骑驴
1925年作
傅抱石在《初夏之雾》中纯粹采用渲染法,染出四道山坡,以期用墨*浓淡的衬比形成
“
没骨山水
”
,傅抱石自言
“
我对这幅的感想是
‘
线
’
的味道不容易保存,纸也吃不消,应该再加工
”
,可见傅抱石本人对这次实验的成果也是不满意的。
然而,也正是这种
“
真山水
”
与点线皴擦之间的矛盾,使傅抱石等画家产生了打破旧法束缚的冲动,于是才出现了傅抱石的散锋笔法,出现他对雨、水、雾、气的强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