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75.7%毕业生遭遇花样就业歧视,家乡属相星座成被拒因素 [推荐]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新知网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7-06-05 11:40:32  评论(/)

2017年5月中旬,美团点评一名叫田源的员工发布了一则招聘餐饮会员系统的产品运营一职的消息,在常规的运营要求之外,还特别说明以下五类人不要:“不要简历丑的,不要研究生博士生,不要开大众的,不要信中医的,不要……”

该消息一经披露就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质疑,纷纷指责美团点评在招聘方面涉嫌歧视。随后美团官微转发并评论:“开大众信中医的东北河南混血丑小编表示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招聘要求,该员工正被拖出去打!”试图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回应,但是并未获得网友们的认可,事件进一步发酵。

随后不久,美团发布了“关于美团点评员工田某的违纪通报”,通报称“经集团安全监察部、餐饮平台HR联合调查,餐饮平台生态产品部餐饮会员系统员工在部分工作大群中发布招聘信息时,使用地域歧视、爱好歧视类不当言论,在公司内外造成了极为恶劣影响”,“对其作出辞退处理,立刻生效。”

而此事至此仍没有完结。5月18日,该名员工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了自己对于此次事件的回应,在字里行间,并没有表露出明显的歉意,称自己设立“Pass选项”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精确筛选,并认为自己没有地域歧视的言行,而是此次事件的“牺牲品”。

那么,他的所谓“五不要”的招聘“Pass选项”,是否构成了

就业

歧视呢?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一项调查显示:75.7%的受访应届毕业生表示找工作时受到过不公平对待——应届毕业生遭遇“花样”就业歧视。

近日,《京华时报》的一篇新闻报道称,有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曾发布歧视*招聘要求,说明以下五类人不要:

简历丑的;研究生博士生;开大众的;信中医的;黄泛区及东北人士。

消息一出,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一些网友指责该企业涉嫌就业歧视。对此,企业方面回应,涉事人员已被辞退,同时对其不当言论表示歉意。

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饱受社会各界关注。去年11月,在

教育

部召开的“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中,陈宝生部长强调,

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

这样一出“闹剧”再次将就业歧视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根据我国“劳动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在种种明文禁止的法律条款和规定之下,隐藏的就业歧视依然在行业间盛行,成为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对此,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来自100余所高校的605名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7%的受访者表示曾在找工作时受到过不公平的对待。

985、211成固定标签

陈伟昊即将从福建一所普通二本院校毕业,他所在的学校目前正在准备着二本升一本的相关工作。他心想如果学校能在他毕业前升成一本院校,他日后找工作或许会顺利些。

可现实往往不那么简单,招聘单位对于求职者毕业学校的要求远比陈伟昊想象的高。哪怕是在一些校招活动中,他依然强烈地感受到了挡在部分企业与求职者中坚不可摧的“名校壁垒”。

“我参加过在福州大学举办的一场校园招聘活动,有很多不同的企业前来招聘。当时,我觉得一家深圳的企业还不错,只是我人还没坐下,面试官就问,‘你是985、211高校的学生吗?’”如此直接的提问,让陈伟昊吃了一碗猝不及防的“闭门羹”。他坦言:“我连简历都来不及递上去,就被无情拒绝了”。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凡校园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院校、*别、民族等歧视*信息。尽管如此,企业依然将是否名校毕业作为隐含的条件。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结果中显示,42.15%的受访者受到了学校档次不够所带来的阻碍。

其实,非985、211院校不乏有能力的人才,浙江一所高校毕业的顾瑶瑶就是其中之一。她表示,不要说在正式就业上有歧视了,单纯想拿到大公司的实习资格都很难。“在挑选实习生时,985、211出身的毕业生就具有天然优势,而对于我这种没有名校背景的,筛选条件就很苛刻。”顾瑶瑶曾凭借全系第一的绩点争取到了纽约投行实习的机会,而在同期的中国学生中,绝大多数都出身名校。“一开始和名校学生一起工作我也有点犯怵,但真正工作起来,我们都是一样的。”在实习期间,顾瑶瑶和名校的学生同样面对着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最后的实习成绩不是靠‘拼学校’,而是靠我们实打实的努力和实践得来的。”

顾瑶瑶也承认,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确实大部分有“质量保证”,但这不应该成为企业在招聘时区别对待的理由,大公司不能堵死非名校生的就业路,“如果让我们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我们不一定就比名校的学生做得差。”顾瑶瑶提起了自己曾出国交换的经历,和她同班的也有国内名校的交换生,还有国际名校的交换生,但在一门英文课程的期中

考试

中,顾瑶瑶以98分名列第一。“事实证明,如果有相同的平台,非985、211高校的我们,依然有机会比名校学生做得更好。”

但顾瑶瑶坦言,目前要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确实较为困难,她也不想在院校出身上“低人一等”,她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家乡、属相、星座等也成被拒因素

林承琦是浙江一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的户籍地是河北。参加过浙江省内各大招聘会的他总结:“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对户籍限制比较严。”他还发现许多口碑不错的企业和机构的招聘海报上都写着“本地户籍优先”,有些甚至还强调“仅招收当地户籍或附近地区的毕业生”。

因此,林承琦不得不放弃浙江省内大型事业单位和企业,试着将简历投到了杭州当地一所对应聘者要求不算太高的民营学校,但在对方表露出签约意向时,他还是退却了。“民办机构没有保障,而且员工的压力也大。我又不是杭州本地人,挺难‘摸清’私营机构的底。”林承琦坦言,“如果我在杭州定居,就不得不考虑未来的买房的问题,而现在杭州又出现了购房限制。再加上我是家里的独子,也得为父母考虑。”

林承琦周围的大多数非浙江户籍的朋友大多选择了回家乡工作。“之所以回到家乡求职,不仅是因为在家乡也许可以得到更高的待遇,更因为遭遇着没有当地户口的无奈。”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结果显示,应届毕业生不仅在以上各方面面临着就业不公平的待遇,更有人表示“颜值”不够高导致找工作难,还有4.3%的受访者遇到过星座、生肖等歧视。这些不可控的因素,竟然也成了一些应届生就业过程中的阻碍。

“现在立法部门亟须在法律上确定一个可操作化的歧视认定标准,以提高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能力。”浙江师范大学法学博士温荣一直在关注就业歧视方面的问题,他带领的研究小组,以浙江省公务员(课程)招录为例,分析了浙江省从2008年至2017年的招聘要求。研究小组发现,在公务员招聘中,*别歧视的情况仍然存在,但公开歧视已经越来越少。

此外,温荣认为,凡不符合岗位需求、纠偏需要,因而造成社会隔离的行为均属非法的就业歧视。“特别是在公务招聘中,歧视行为需从严限制。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政策也需要有期限、范围、手段及程度限制,否则容易构成逆向歧视。”他说。

女生遭遇就业歧视相对严重

柳艺秋是四川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最近,她办完了毕业手续。因为早早就确定本科毕业后不再读硕士研究生深造,她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就不断向各大公司投递简历,但结果皆不尽如人意。

“我学的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一开始只找专业对口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工作。但后来没收到回应,自己也就降低了要求,不对口的公司也会投递简历。”在众多的意向岗位中,柳艺秋通过了两家企业的筛选简历环节,其中一家,她还进到第三轮面试。她花了大量时间准备那次面试,依然没有被录用。反复修改简历的纠结,每次面试前的紧张,一年多找工作的经历让柳艺秋感到有些疲惫。

“感觉所有面试官对男生的态度更好一些,当时和我一起面试的那组,3个男生全都被录用了,其中有一个是我同学。说真的,他各方面都很难说比我好。得知这样的结果,我特别崩溃。”比起可以摆上台面的“能力不足”这个理由,因为*别原因而被淘汰,柳艺秋难以接受。

我国“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结果中显示,33.0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遇到过用人单位有*别歧视现象,而这种现象绝大多数发生在女*毕业生身上。

李晓梦在广东一所高校就读硕士研究生,她将在今年7月毕业。可是现在,她还没有找到工作。

“我在广州的一家媒体实习了很久,写过一些重要的报道,前辈们对我印象很好,说我一毕业就可以入职。我以为自己可以顺利进入这家媒体,可临近毕业,这家媒体却没有与我签约的意向。”后来,李晓梦从在那里工作的师兄处打听到,考虑未来可能有夜班,他们就招入了一名男生。

“女生就不能上夜班了吗?”她表示不理解。

陈宁是浙江一所高校英语(精品课)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从小就有一颗

教师

梦的她早早就把理想单位定在中学,但在应聘时,她发现不少学校都对男女应聘者“区别对待”。有些注明“男*优先”,有些则变相要求“女毕业生学分绩点需在全系前10%,男毕业生则只要前30%”。

大一时,陈宁就对“女师范毕业生找工作难”有所耳闻,因为从整个师范类毕业生的*别比例来看,女*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男*。“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足够优秀,才能得到和男*毕业生同样的机会。”陈宁也承认,男老师精力、体力和时间更充足,更容易出教学骨干。可当看到类似就业歧视的消息时,她也深感不公。同时,陈宁也多了一层反思:“很多‘歧视’存在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原因,他们和我们都有无奈的地方,怎样用实际行动去破除这些偏见壁垒,才是我们这些即将步入

职场

的大学生需要考虑的。”

小编想说,

如果说先天条件——*别因素导致的不公平,让女毕业生耿耿于怀,那么是否出自名校,更是让一些毕业生发出“输在了就业起跑线上”的无奈感慨。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柳艺秋、李晓梦、陈宁、陈伟昊、林承琦、顾瑶瑶均为化名)

来源:参考消息

tags:属相   被拒   花样   毕业生   家乡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