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贴膜都自称匠人,情怀党们可以歇了!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好玩网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7-06-23 10:31:01  评论(/)

我国贴膜产业至少领先世界100年。

如果无法忽悠情怀党,还会有那么多人自称"匠人"吗?

文/叔本琦

如果要做一个"被玩坏词汇"排行榜,匠人精神绝对能名列其中。

打铁的、修鞋子的、配钥匙的、手机贴膜的一夜之间,满大街都是匠人,他们都声称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只是,当板凳小摊也打出了"百年世家,祖传贴膜"的广告时,你会发现:这又是一个被误解的标签。

匠人精神,又一个在爆炸*使用中演变为符号元素的东西,形式大于实际。人们越是急切地贴标签,他们和真正的匠人之间的距离就越远。

学做陶器,就能体验匠人精神?图/视觉中国

泛滥情怀营销中的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大规模生产的热情空前高涨。碰巧遇上了人口红利,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光速发展,国货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

尴尬的是,国人钱包一鼓起来,就一股脑地跑去买洋货,从过去通过走私渠道购买进口电视,到现在前往日本疯抢电饭煲、海外代购一夜暴富在种种荒诞的经济行为中,折射出曾经对外来新鲜事物的喜爱,以及后来对国货的爱之深恨之切。

那么,标榜"匠人精神",国货能否咸鱼翻身?

2016年4月15日,长沙,汉代婚礼cosplay,据说演员扮演的少女辛追所穿的大婚礼服,由多位湘绣大师用秦汉古法赶制而成。图/视觉中国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当然愿意相信"匠人精神"能够带来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品质上的精进。而产品生产者也正在竭尽全力,迫不及待地戴上这顶发光的帽子。然而,消费者所承受的结果,却往往是失望和无奈。去年上映的《大鱼海棠》就以"12年的精心制作"作为卖点,结果口碑却相当糟糕,其所谓的"匠人制作"也被质疑抄袭宫崎骏动画。

窦文涛在《圆桌派》中提到,"匠人精神"已经被中国人聊坏了。在日本,匠人精神对应的是"职人精神",它的本质是精雕细琢,择一事而终一生,那是对能力完美主义式的苛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接受采访时,曾否认外界对其"艺术家"的评价,自谦为"做动画的匠人"。这句话的背后,体现的是不卑不亢的态度和遗世独立的专业精神。

可惜,我们耳边经常出现的"匠人",其本质却是投机取巧:讲情怀,讲态度,但不讲水平。

《大鱼海棠》曾被寄予厚望。

我们缺乏匠人市场

手工业者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职业。自从机器出现后,匠人这一职业就走向了边缘化的命运。那么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生产的今天,推崇匠人,推崇手工制作,是否一种倒退?

看过《寿司之神》的人都知道,学习一门手艺,并把它完整无缺地流传下去,靠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世世代代的努力。每代人,都做好了为手艺奉献一生的准备。因为,只有在长时间的磨练下,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才能做到了然于心,尽善尽美。

捏寿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图/《寿司之神》

匠人面对手作的态度,就跟村上春树面对写作一样:在形形**的利诱面前,总是刻意地保持距离,从不为取悦评委和读者而写,而是为了表达真实的内心世界而写,给自己设立一个标准,如果达不到,就会一直完善,直到满意为止。

这些匠人不是日本独有的,他们存在于每一个国家。《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以后,那些穿着朴素、相貌普通的师傅们迅速圈粉。在拍摄当中,他们展现出平和的态度,哪怕外界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师傅们也从未提及"匠人精神"这样的热词,也并不标榜特立独行,他们都是敬业的普通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师傅们并不标榜自己是"匠人"。

光是"匠人"概念的引入,并不能拯救中国的手工业制造者。在日本,匠人之所以长期存在并且生生不息,是因为这些手工业者最终在市场分工的竞争下胜出,将手作变成一种工业制品无法替代的艺术品,它具有奢侈的本质。

专栏作家黄章晋便指出:"少数手工从业者是与全球同行保持切磋交流的,他们是精细分工的产物,他们的技能养成靠的是一个严密科学的训练体系。呆在封闭世界缺少细致分工的手工与之完全无法相比。"

而流于概念形式的"匠人",往往只是一种自我感动的沉溺,并没有进一步探讨能够孕育出匠人精神的土壤培育。因此,"匠人精神"喊得越响,反而衬得匠人越稀少。

在日本,匠人拥有高度成熟、细分化、国际化的市场作为支持。图/秋山木工

我们缺乏匠人文化

当功利主义变成了主流价值,把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混为一谈,结果就是——人们只关心直接结果,不关注过程,也不关注自我实现。

比如"读书无用论",持有这种看法的人,错误地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变现,而不在于其本身。既然知识无法在短期内转化为经济利益,匠人不如商人挣钱,谁会选择从事"慢工出细活"的匠人职业?

过去几十年,我们都以"多"和"快"为傲,不太可能在一句"不忘初心"的呼吁下就扭转这种产业模式和逐利心态。"匠人精神",是以反功利的面貌在中国流行的,但它恰恰是另一种功利主义——如果无法忽悠情怀党,还会有那么多人自称"匠人"吗?

真正的匠人,不会因为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更不会一窝蜂地追逐"匠人精神",因为"匠人精神"事实上早已深入社会的肌理,大部分人拥有匠人的工作态度,而且他们都能够凭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和职业尊重。

真正的匠人,不会因为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图/《了不起的匠人》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指出,做一个匠人,意味着把热爱寄托于工作,是实践和情感回报相结合,过一种值得过的生活。因此,做一名"匠人"未必要从事手艺制作,它是相对小众的选择,与世俗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此,一个匠人辈出的社会,一定是个尊重个人生活方式,不以金钱衡量个人价值的社会。而"匠人精神"硬生生地把一种与流行作对的品质抽调出来,加工成庸俗的鸡汤哲学,精准地瞄准新中产的钱包,给他们营造"生活升级"的幻觉。

嗯,可能就是这种幻觉,支撑着我们的消费升级吧。

tags:匠人   情怀   贴膜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