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网消息 由于出生率不断下降,根据国情你们说2018会不会全面放开计划生育,要真全面放开,国家会不会乱了?
国家有可能放开三胎吗?2018年全面放开三胎政策,开放三胎政策2018是真的吗?没有这回事。计划生育政策需要稳步推进,实施二孩政策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当前,还没有实施三胎政策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人口发展的状况还没有到需要放开三胎政策的严峻形势。那么,三胎政策哪年放开?
16年初放开二孩后,70年代的夫妻,会抓紧时间生二孩,因此2到4年内,增加的二孩数量比较多,可能每年多出生300万左右。放开三胎政策最新消息预测,到2020年的时候,70年代的基本想生二孩的都生了,从2020年开始,新生儿数量会开始大幅下降,此时就是放开三孩或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的最好时机。
2025年开始,中国人口会开始小幅减少,生育率进一步降低,所以25年左右,会开始鼓励生育,再过5到10年,也就是2030年到2035年的时候,中国人口开始大幅减少,此时会开始奖励生育。
慢慢等吧。当年单独对汉族进行一胎制和征收社会抚养费,被指违反宪法中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无效的法律。
就算放开,也养不起,而且辛苦,没多少人愿意生。等中国什麼时候尊重宪法的时候再做梦废除现有的计划生育法规,全面放开三胎,想生几个生几个,不想生就不生。
为什么国家开始鼓励生二胎?
1、 出生率不断下降:由于计划生育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中国人思想意识改变,从多生到优生少生,甚至出现部分家庭不生的现象,这就导致出生率低下。2013年,中国每千人对应的新生儿仅为12.1。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12.1‰的出生率低于美国的13‰、马来西亚的18‰以及越南的16‰。
出生率下降,直接导致未来劳动力紧缺,中国经济的发展,过于依赖人口红利,一旦失去人口优势,用工成本必将上升,就会导致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往东南亚等地区迁移。
2、 人口老龄化:据估算在20年后,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增加到4.3亿,老年人的增多,会增加养老医疗成本,增加年青人赡养负担。
3、 在2014年,中国城镇养老金亏空已经超过万亿人民币,而养老金制度,等于是这一代人养上一代人。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导致上缴的养老金就越少,那么,如此循环下去,养老金缺口将会不断扩大。
4、 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内需。放开“全面二孩”后,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规模预计将在250万左右。每年将带来新增的消费将超过700亿,此外,随着新生人口的增加,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需求势必将会增加。新一波的人口红利将会到来。二、全面鼓励生育蓄势待发
面对如此之大的缺口,别说全面二孩,就是完全放开生育都远远不够。实际上,同属中华文化圈的台湾、新加坡、香港、澳门的家庭平均生育率在最近的2014年分别仅有1.07、1.25、1.23、1.24,处于全球最低之列。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育文化遭受的破坏远没有中国大陆严重,并且还在鼓励生育。在长期一胎化的影响下,中国城市已经把一胎化当成正常的默认状态,而农村在向城市看齐,这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过去一二十年的各种生育意愿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的生育意愿都已经低于日本、韩国。而且,随着城市化和教育水平的提升,生育意愿面临下行的压力。在这种情况,要把生育率提升50%,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既然有如此雄心勃勃的规划,那也一定会推出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规划的目标。我们欣慰地看到,2017年的春晚的多个节目都透出了生育甚至多育的理念。比如,小品《真情永驻》的主角给之前未能出生的儿子取名“孙一串”,最后宣示“要就要两个,双卡双待”;相声剧《信任》的背景是主角要去看刚生孩子的妻子,小品《大城小爱》调侃道“反正政策也放开了,想生就生吧!”;而相声《姥说》的主题是老人帮忙带外孙,小品《老伴》则反映了老龄化的挑战。更为特别的是,初一央视一套《欢乐中国人》栏目更是出现多个呈现大家庭欢乐与祥和气氛的节目,包括深圳四胞胎、安徽十姐妹、陕西四世同堂;节目还透露四世同堂中的爷爷还作为全国文明家庭的代表接受过习近平主席的接见。这一系列赞扬多兄弟姐妹和大家庭的节目与1990年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嘲笑和丑化多育家庭形成了鲜明对照。
在制度方面,新的人口规划也明确指出,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落实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我国出生人口在2018年之后面临崩塌式萎缩的趋势下,这意味着各地方和各部门的职责将是提升生育率,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降低养育负担,全面鼓励生育将是确保实现人口规划目标的必要条件。实际上,2017年1月22日,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按照中央的要求,国务院40多个部门已明确分工,推进全面二孩政策落实。”
确保数据的准确**是成功实施人口规划的必要条件
早在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就强调:“要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真抓实干,勇于担当,言必信、行必果,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因此,国务院人口规划的目标绝不会是儿戏。我们还注意到,人口规划在实施部分特别提出,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加强人口中长期预测。健全人口动态监测和评估体系,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变动情况及趋势影响。这反映了国务院充分认识到准确预测人口趋势的重要**,力求避免错误的预测误导决策。
2014年3月,时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在《人口研究》发文称,全面二孩后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4995万人,而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教授在2014年第20卷第6期的文章判断,翟振武教授这一研究是在2011年之前完成的,其结论很可能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决策;从乔晓春教授的文章内容来看,翟振武教授的结论可能是政府在2013年年底启动单独二孩,而非全面二孩政策的重要原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15年全面二孩实施后的出生人口峰值难以超过2000万。扣除政策放开之前约1500万的基数,全面二孩新增的出生人口在高峰年最多不超过500万,只有翟振武估算的3495万(即4995-1500)的1/7。尽管翟振武教授的估算所对应的放开时间略早,但差异如此之大不是简单的失误可以解释。我们相信,在国务院新的人口规划实施过程中,如此误导决策的预测错误决不能被容忍。
比预测错误更为严重的是刻意歪曲甚至造假。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生育率仅有1.23,但计划生育部门以漏报严重为由,把大幅调高后的1.8作为人口政策的基本依据达10年之久。而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核实当年的生育率显著低于1.4,说明当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但把生育率上调46%(即(1.8-1.23)/1.23)违反了基本的学术伦理甚至常识,直接后果是严重贻误了应对低生育率危机的时机。实际上,目前的人口数据自相矛盾及其引起的困惑比起2000年的情况过之而无不及。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的抽样调查(俗称人口小普查)数据,当年生育率仅有1.05,由此生育率推算的出生人口仅有1160万左右,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却是1655万,两者相差达500万之巨。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回测,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都高存在高估,高估幅度从数十万到近300万不等;另一方面,由每年抽样调查推算得出的出生人口却非常接近人口普查的回测数据。如果这种现象依然存在,那现在每年出生人口将更接近1300万,而不是公布的1700多万。要是果真如此,实现人口规划目标的困难程度将还要高一个数量级。
2015年1月17日,辽宁省省长陈求发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开承认,2011年到2014年,辽宁省所辖市、县存在财政数据造假。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提到:“辽宁省此前搞假数字、带水分的财政收入,严重违反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及预算法的规定,影响了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误导了中央决策,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该负责人还强调,要“督促地方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的意见》,依法依规对弄虚作假的地区和人员进行问责。”辽宁省经济数据造假事件的曝光和处理充分说明了,中央对误导决策的数据造假绝不会姑息。
相比经济数据来说,人口数据更为重要,而人口数据扭曲甚至造假的危害也远比经济数据造假更为严重。至于人口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要等到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后才能清晰。届时,应该可以判断目前每年出生人口多达500万的出入,到底是因为统计部门专业水平不足导致抽样调查严重低估生育率,还是因为公布的出生人口因判断失误上调过高抑或被某些因素人为刻意扭曲。如果真的存在系统**扭曲和造假现象,我们相信中央对相关机构和人员一定会追究责任、严惩不贷。
人口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维持人口的均衡发展则是确保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在我国出生人口面临雪崩的前夕,国务院最新的人口规划可喜可贺。如本文详细分析所示,实施这一规划需要在两年内就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即使这样,要实现人口规划的主要目标依然是逆水行舟,艰难无比。至于这一涉及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根基的人口规划将如何实施,最终的成效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但我们相信执政党有担当、有信心、有能力力挽狂澜,逆转中国的人口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