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丨深秋寒露感自然

法律法规网 作者:迷雪儿
来源 来源: 微博头条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10-12 06:30:14  评论(/)

​​


《寒露》

左河水

天高昼热夜来凉

草木萧疏梧落黄

日享菊香播小麦

夜喝梨贝养脾肠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之后,集天地之精气的露珠,冷寒而将欲凝结,放出微微寒光,“寒露”之名由此得来。寒露意味着时节已是深秋,露已寒凉,霜将至。


感知自然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所谓一叶知秋,梧桐叶的变化预示着节气的更迭。草木枯荣、飞鸟往返、虫鱼律动,我们从中感知自然的循环往复与时序更迭。


《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古代诗人通过捕捉自然之物象,感知自然之灵气,将四季的不同美景写入诗中,激发出情感变化,所谓心随景动,景随人移,是也。


收获自然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寒露前后,到了收割稻穗的时候了,田野里金黄色的波浪让农民内心充满了丰收的喜悦。随着镰刀的刷刷响,地上的粮食已堆积如山。


有史以来,大自然始终给予人类无私的馈赠,从空气、水源到农作物和虫鱼,没有大自然的供给,我们将无法生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源被过度开采、生态被随意破坏,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古诗词中的美景渐渐离我们远去。


呵护自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最高理想。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季美景才能常驻人间。


来源:环境保护杂志​​​​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