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火至满地开花的中国武术,曾经人人痴迷的中国武术
生机的萌生是从教育界开始的。据今年已85岁的老太极拳人、"武坛一枝笔"吴文翰研究,大约是1914年,邢台永年十三中第一个开始在学校教授太极拳课程。
一年之后,中华民国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各学校都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的决定,并要求各师范学校培养"此项教员"。1917年时,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已将武术排为术科课程之首。之后,民国教育部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再次规定,"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以打破高等小学以上的学校体操课主要教授德国和日本的"兵士体操"的局面。根据北京体育研究社在1924年对16个省市40多所中学调查,将武术列为正式课程的学校达52.5%,另有22.5%的学校将其作为课外活动。
教育界的热情很快蔓延开来。1927年,原西北军将领张之江发起成立了"国术研究所",一年之后,在行政院的支持下"升级"为中央国术馆,在随后开展的"新生活运动"中,武术正式更名为"国术",与国医、国剧、国学一样,登上大雅之堂。
国术馆从此遍地开花。各省、市、县都有自己的国术馆,馆长均为地方长官,村里设不了馆,就设练武场,在河北、山西等地,几乎村村都有练武场,有的甚至有两个。
这个内忧外患的国度里的人们,"集体无意识"地选择了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中华武术,作为在危难中生存、自强乃至救亡的强国梦想。很多人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走上了习武之路。
转变
不过很快,武术的发展方向发生了转变。
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在天津举行,随后,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武术系,1956年,在北京体育馆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3年后的全运会,武术正式成为体育比赛项目。
在吴文翰看来,武术从民国时期进入学校起,就带来了变化。"进入学校后,集体上课学习,使教学方式变成了老师肢解动作,分动作学习,这使太极拳轻灵圆活的风韵渐渐消失,体操化虽然普及了太极,但也使它失去了自己。"